影片《大象》拍摄于年,由格斯·范·桑特执导,这部电影的预算在万美元左右,在美国各类剧情片里,耗资并不大,但是却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这部电影选择了当时热度极高的校园暴力话题。显然,这种社会性的电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01一场校园暴力的序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那是美国俄勒州波特兰市一所高中学生的普通一天。
约翰(约翰罗宾逊饰)替代酒醉的父亲,把家里的汽车开到他所在的高中。他打电话要求弟弟来开车送爸爸回家。校园里,摄影爱好者艾利亚斯正为筹备一组摄影作品而进行摄影创作。他请路过的两位男女同学为他当摄影模特。长相英俊的足球队队员乔丹从操场下来,穿越学校里长长的走廊,并从三名女生面前经过,她们去吃午餐。随后,这几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走进洗手间,把刚刚吃下的东西吐出来,以保持身材苗条。
此时,一间教室里的同学正在讨论问题。艾利亚斯拍照后在一间暗室里冲洗照片。在更衣室里,身体较胖的女生米尔因未按规定穿短裤上课受到体育老师的批评。在一堂科学课的教室后面,亚历克斯(亚历克斯弗罗斯特饰)遭到其他同学射来的湿纸团攻击。他走进学校的饭厅记下什么东西。一位女生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你等一会儿就能看到。”
亚历克斯回到家里,在钢琴上弹奏贝多芬的乐曲,而他的好友艾里克(艾里克德伦饰)进门来立即玩起充满激情的电子游戏。他们甚至一起观看有关希特勒宣传工具的纪录片。这时邮差送来了他们邮购的一支枪。两个人到车库里,对着一大堆木柴开枪测试。后来,亚历克斯去冲澡,埃里克也跟进浴室,并与他接吻。他们充分武装起来后,一起跳上汽车,两个人都对即将发生的这场真正的冒险激动不已,亚历克斯说:“最重要的是享受乐趣。”
02聚焦美国校园枪击案
实际上,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一场真实的案件,格斯范桑特的《大象》的故事背景设在一所美国高中里,但未把那所高中的校名取为“科伦拜恩”,即发生年那场残酷杀案的学校。
影片集中描述的是普通的高中学生。他们中间竟然有人在平常的一天,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突然对其他同学开枪射击,做出极端残暴的凶杀行为。这是银幕上有关美国高中学校最真实的描绘之一。主要是因为电影里的人物本身都是高中生,而不是电影演员。他们是那样的真实,使我们能够触摸到他们的情感——即那种求知兴奋与青春期苦恼的复杂融合。
首先,这是一部发展缓慢的电影。观众的兴致主要因知道将会发生的灾难而得以维持。即使当两名学生穿着迷彩服,带着装有武器的行李袋走进学校后,也没有出现很多事情。慢慢地,情况变得十分明显了:这两名学生是会任意开枪杀死他人的心理变态者。他们这样做大概出于被其他学生冷漠歧视的报复心理。不过,尽管他们的行动极端异常,亚历克斯和艾里克却保持了普通高中生的外表。
03探究校园暴力背后的成因
如同其它人一样,本片导演格斯范桑特已经听说了导致年科伦拜恩高中杀案和其他一些美国青年模仿炮制谋杀案的原因:包括媒体上出现的暴力,当局缺乏对武器管理,家长对子女教育不尽职,学校里的欺凌现象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等。但是导演对这些有关青少年行为和美国现代社会生活问题的辩论不感兴趣。
那么,为什么会有此种暴力现象呢?
通过聚焦美国校园枪击案事件,探究校园暴力背后的成因。
令人惊讶的是,两名凶手亚历克斯和埃里克的迥然不同。亚历克斯在家里很有礼貌,能够熟练地弹钢琴,并且经常说出莎士比亚戏剧里的语句。而艾里克则行为野蛮、满嘴脏话、头脑愚蠢,花大量时间玩电子游戏。他看电视纪录片时会发出无知的问题(如指着普通人问“那是希特勒吗?”)。通过展示完全不同的这两个学生能结为朋友,并共同干下一场令人发指的校园大杀,导演范桑特提出的质疑是,人们怎么可能对高中大居杀凶手的特征做出一般的概括呢?
这部电影呼人们对那些校园暴力现象加以了解,并提醒我们,要看出某人的心机是多么难。这把我们引到了电影的名称《大象》。它意味着什么?
一种解读是按照英语里的个说法“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intheroom),比喻存在某个很明显的重要事情(问题或冒险),但人人都装作没有看见,且避免讨论。
另一种解释涉及著名的寓言故事:几个盲人在触摸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后对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争论不休。真理是复杂的。要想全面了解真理,必须有更好的交流和更多的谦逊。
04结语:
范·桑特执导的这部即兴表演且非叙事性电影作品在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大象》一片引起了艺术电影爱好者和影评家的重视。这是因为影片极力模仿现实,情节进展缓慢。此外,电影里的众多人物无一得到足够的“银幕时间”使观众得以认同。
最后,这部电影没有圆满的结局或可能美化任何一个人物的结论。导演只是要求我们去想清楚,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普通的观众不喜欢去动这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