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吃就停不下来你可能患有暴食症
TUhjnbcbe - 2022/7/8 15:39:00

一吃就停不下来?

你可能患有暴食症

“我不饿,但我就是想吃。”

“我控制不住地想吃东西,甚至是在凌晨两点,而且我真的停不下来,明明感觉自己已经快要吐了。”

“每次吃完我都会被自己吓到,自己竟然能吃下那么多东西,吃过之后我又会觉得很后悔,很自责......可等待我的却是下一次同样的经历。”

(图片来源:百度)

在社交网络上有关“暴食症”的分享与谈论一直层出不穷,豆瓣上也于年成立了“暴食症互助组”,直至目前,讨论列表也一直处于更新状态,不断有人在其中寻求帮助或是分享感受。

“暴食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个体无法控制地进食,具体表现有:与平时的进食习惯有显著的不同、难以停止进食、无法控制进食品种和数量等,是一种常见、高发的饮食失调行为,类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

如果以上几点你中枪了的话,需要警惕:自己是否患上了“暴食症”!

1.揭开“暴食症”的神秘面纱

首先,对“暴食症”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把患者出现的暴食行为将胃口好或者是享受食物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暴食行为并不是一种享受,与之相反,暴食行为经常与患者的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95%的暴食行为均发生在患者感到压力、沮丧、空虚、焦虑的时候。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公众人物戴安娜王妃曾在订婚后出现了此类进食障碍的症状,在历经了7年的挣扎与痛苦之后才肯接受治疗,她曾表示:是丈夫查尔斯的婚外情促使了她患上该疾病,因为在婚姻当中时常感到空虚,所以将食物作为应对情绪的工具。

许多“暴食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戴安娜王妃是相似的,毕竟食物是解决当下情绪问题最易得也最易操作的工具。

(图片来源:百家号《视觉中国》)

另外,很多人对于“暴食症”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只不过是自制力太差的人贪吃东西而已。但实际上,心理学家认为“暴食症”的实质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及时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且67%-69%的患者同时患有其他情绪类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暴食行为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患者在压力状态下会无法自控地摄入大量食物,且在摄食后伴随着强烈的愧疚感、自责感以及对长胖的恐惧,因此感到更加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暴食症”的客观暴食≠主观暴食

在初步了解了“暴食症”这一概念后,也不要盲目地给自己扣上“暴食症”的帽子,从而因此恐慌。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由于部分人群长期的节食或是对饮食的严格控制,可能会对自己的进食量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实际上自己的进食量并没有达到暴食的标准。“暴食症”所提到的暴食行为指的是符合一定标准的客观暴食,这需要与我们的主观暴食区分开来,一次两次的吃多或者吃撑并不足以诊断为“暴食症”。

(图片来源:百度)

客观暴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食量是正常人的数倍

2.“暴食症”发作时进食速度会很快

3.暴食行为时所吃的通常是平时严格被限制摄入的高热量类食物,或者是平时不爱吃或很少吃的食物

4.伴随着强烈的失控感、失真感或烦躁感

5.出于自责或羞愧,常常掩饰自己的暴食行为,不想被别人所知晓而选择独自进食

6.体重“在”或者“超过”正常BMI范围

3.“暴食症”为何偏偏会找上我?

在了解过“暴食症”的表面特征后,你是否会对“暴食症”这一常见、多发的饮食行为失调疾病背后深层的成因感到好奇?为何人们会患上“暴食症”?又是哪些人群更易患上“暴食症”?搞清楚“暴食症”的风险因素,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它,从而预防它、干预它、解决它,减少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研究表示,“暴食症”的成因中占比最大的是患病者个人的心理因素,导致“暴食症”形成的心理因素往往有以下几点特征:

1

部分人群先天特定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会导致他们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有“暴食症”,例如:高度的完美主义、更高的情感脆弱性、具有焦虑倾向,人际关系中更低的交往信任感等。

2

除此之外,我们后天养成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模式也会影响到我们是否更容易患有“暴食症”,例如:低自尊、曾有过持续的节食行为、缺乏灵活性认知(在进食和身材方面表现出刻板和极端化的特点,比如对自己的饮食计划保持着高度的控制和依从,将食物简单粗暴的分为“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哪怕只是比自己计划的进行量多吃了一口,也会把自己划定为“失败的人”、“没用的人”)、高负面情绪等。

(图片来源:百度)

“暴食症”是一种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成因复杂的饮食行为失调症,除了心理因素这种较为个人化的原因外,我们所生活的外部环境也会在不知不觉促使“暴食症”找上门来。

1

来自社会“以瘦为美”审美理念的苛责,青少年对身材过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吃就停不下来你可能患有暴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