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我会重点给你介绍青春期高发的几种典型心身疾病。
为什么要先带你了解这些病症呢?因为在多年的经验里,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父母在带孩子找到我们之前,走了很多弯路。这首要是跟他们缺少对这些病症的认知有关,因为缺少认知,经常会把一些已经是病症的现象,当成了孩子长大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当然就很难做到对疾病的识别和预防,更不用说正确应对了。结果往往等孩子的问题严重了再来看,错过了最佳的解决时机。
今天我们先说“进食障碍”。先看看下面的案例:
一个初中孩子,每天都说自己要抓紧时间学习,把饭端回房间去吃。最开始,父母觉得孩子挺拼的,甚至有点欣慰。直到有一天,楼下的保安找上门说:“最近总有人从楼上往下面扔各种饭菜,就是从你们家扔出来的,到底怎么回事呀?”追问之下,骨瘦如柴的孩子才哭着跟父母坦白,说自己太怕长胖了,不敢吃饭,但不吃又怕被爸妈说,于是就选择了拿回房间里倒掉。
另一个案例正好相反,这是一个高中的孩子,她的表现是总也吃不够,看到美食就停不下来,还有让人羡慕的“吃不胖”体质,但就是吃完老跑洗手间。结果被同学发现,她在洗手间里偷偷地催吐。
作为旁观者,你会不会觉得这些孩子也太“作”了,怎么能这么浪费粮食呢?确实,大多数家长可能都会联想到品质、三观或者教育问题,但在我们眼里:这些孩子其实都是得了一种叫做“进食障碍”的病,第一个案例患的是“厌食症”,第二个是“贪食症”。这两种病是进食障碍最常见的两个类型,不管是哪一种,都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双重损害。
进食障碍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听说过,但却是对青春期孩子威胁特别大的疾病:
首先,这个病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少见,正相反,它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据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报道,大约每6个女孩子里,就有1个人患病。
其次,这个病的危害特别大,是所有精神疾病里死亡率最高的,能达到5-15%。但因为表现出来的是吃饭问题,而且孩子还常常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又特别容易被忽视和误解。
接下来,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把洋葱扒开,来正确认知进食障碍这种疾病。
认知一
第一,进食障碍不是吃多吃少的选择问题,而是严重偏离正常的病态表现。
进食障碍可不是一般的青春期孩子爱美、减肥、挑嘴或者不听话这么简单,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这两者之间有个“度”的差别。
我们先说厌食症。
典型的厌食症常常在开始的时候,是有一个减肥的过程。青少年爱美,想减肥,这很正常。但一般人瘦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停下来,而厌食症患者是没有“停”这个概念的,他们对瘦的追求可以说是“没有最瘦只有更瘦”,甚至是死于营养不良带来的并发症。你应该听过《昨日重现》这首著名的英文歌吧,它的主唱卡伦·卡彭特,就是死于厌食症。
为什么厌食症患者的节食行为会严重到无视身体耗竭,至死方休呢?
现代神经影像学发现,在厌食症患者大脑里,负责奖赏反应的神经回路对食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所以,医学上推测,节食会在某些特殊敏感的人身上引发厌食症状。你看,这个过程是跟“变美”毫无关系的。
说完厌食症,咱们再来看另一个极端——贪食症。
如果厌食症患者你能从“皮包骨头”的外表分辨出来的话,贪食症患者一般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他们不会瘦得吓人,甚至身材还很标致。比如说,黛安娜王妃就是个大美女,类似的公众人物还有伊丽莎白·泰勒等等,都很美丽吧?但他们都是贪食症患者。美好形象的背后,藏着痛苦的挣扎:
他们会在强烈的失控感的支配下,疯狂地吃进大量的食物,又因为害怕发胖的罪恶感去想方设法地补偿,比如进一步节食、过度运动、催吐等等。有的人会把自己吃到急性胃扩张、胃破裂,有的人频繁呕吐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他们的进食行为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这背后,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了和成瘾相似的机制。
你看,无论是贪食还是厌食,都不是孩子的主动选择,而是孩子不能控制的病态反应。这是我们要明确的第一点。
认知二
明确了进食障碍是一种病,那我们自然要问,这种疾病是怎么来的?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很多父母会被进食障碍的表象迷惑,把它当作肠胃类的疾病来看待,带着孩子到消化科、内分泌科、中医科这类科室看病,各种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
有些孩子会被诊断出一种叫做“胃十二指肠淤滞症”的疾病,建议手术。其实,淤滞症可能是过于消瘦而带来的继发问题,换句话说,它并不是病根,但治疗身体病的医生往往不会想那么多。有些孩子因为被这个病误诊而做了手术。有个孩子曾经告诉我,她在上手术台前哭着跟妈妈坦白:“我没有病,只是不敢吃饭。”结果父母以为她是太害怕手术了,哄着劝着打了麻醉,送上了手术台。这些案例讲起来,都是一个个家庭的血泪史。
这其实就是我想向你澄清的第二点认识:进食障碍不是身体病了,而是心理病了。
从医学上的定义来说,进食障碍指的是,对体重和体型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