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杨茜玥田希霞亓钰
图片
源于网络
执行编辑
李慧娟
责任编辑
陈莉红
全文共字,阅读大概需要15分钟。
这是一个怪圈。
越来越苛刻的以瘦为美的现代审美观和畸形的自我认知像两只无形的手,将一些女孩推进了这个怪圈。在这个怪圈里,有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有人对自己的软肋了如指掌,却仍旧囷于现状;而也有人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迎来了自我认知与审美观念的重建。
所有人,都想逃出来。
大年初三晚上11点,刘牧霖发疯似地冲下楼,在街上奔跑。家中,她刚咬了两口的凤梨酥躺在桌上,桌上还摊着一大袋饼干、一个面包和两块巧克力的包装袋。父母无措地收拾狼藉的桌子,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完了,又暴食了。”刘牧霖心里一遍遍念叨着,她机械地迈着腿,像是在努力逃脱什么。一连跑了四十分钟,她累了,可空虚感和罪恶感还是缠绕心头,像一场噩梦。她想瘦,她想变得很瘦很瘦,但是她控制不住自己的饮食了。
和刘牧霖遭遇类似,22岁的女生杨颖洁的饮食也失控了。为了减肥,她们连续三个月每天只吃不到大卡热量的食物,还坚持大量运动,可“一直没瘦下去”。年6月,杨颖洁离开大学校园开始实习,初入职场的她又遇到家中的变故,一下子感到巨大的压力,心情特别烦躁。于是她把节食当作一个压力宣泄的出口,企图通过极度的食物控制来提升自尊,成功减轻体重被她视为自律。可后来还是失控了,并从节食急转向暴食。
刘牧霖和杨颖洁经常在深夜、独处或负面情绪的状态下暴食,无法自制地吃到腹胀难受。暴食后虽暂时能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之焦虑感又促使她们用过度剧烈运动、催吐、节食等不当方式来清除食物。医学上把这种由节食减肥引起的饮食障碍归为暴食症的一种,像她们一样患上暴食症的“年轻成人”(处于青春后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的人)并不在少数,约占此年龄段女性的1%-3%。
“减肥是我生活的全部”
年高考结束,刘牧霖开始“放飞自我”,“我想化妆化妆,想谈恋爱谈恋爱,想变美就变美。”刘牧霖对自己说。因为高中学习久坐不动,她略微有些发胖。为了最快见效,她选择了节食。她当时并不太在意节食的危害,“不管其他的,我就要瘦下来。”
体重从斤降到了斤,饥饿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带给她满足。“我就是要饿。”她刷着抖音、小红书,“想要变成屏幕里那些好看的女孩子”的想法一遍遍被强化,在她的潜意识里似乎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毫不夸张,那时候减肥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生活的喜悦和烦恼与她体重的减增越绑越紧,以至于体重秤上的一个数字可以点亮她的一天,也可以像燃尽的蜡烛使房间陷入黑暗一样,使她的生活瞬间黯然失色。
只是她从没有想过蜡烛会燃尽。有个朋友曾问过她,你现在挺瘦的,有没有想过之后会怎么样?“没关系啊,反正我现在瘦了,我以后也会瘦的。反正我就一直减肥,一直节食嘛。”
像是一根被不断拉扯紧绷的皮筋,“啪”的一声,断了。让刘牧霖引以为豪的对食物的高度控制力急转至另外一面——失控。年十一放假,刘牧霖和朋友吃饭,想着恢复正常饮食,不料“饿惨了”,食量已经不受控,“我都不知道怎么正常吃饭了。”由于节食减掉的很多是水分,一恢复饮食,刘牧霖的体重迅速反弹,从斤升到了斤。体重秤显示屏上数字53闪烁着,“泰山压顶”是刘牧霖能想到的最恰当的表述。“我当时感觉我的人生都废了。”她讲述着那段经历,不时发出冷笑,仿佛她所说的是一个不可理喻的陌生人。
近年来,像刘牧霖这样通过节食来瘦身的现象引起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