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杨从学生公寓出走,未带手机钱包身份证。直至26日上午被远在北京的女朋友察觉异常,向他朋友求证才发现失联。后经过学校、派出所和家属多方寻找,于12月29日晚找到杨的尸体,杨已于25日晚在浐河溺水身亡。
同时,被卷入这起自杀事件的人还有杨宝德的导师。
据相关披露的信息来看,杨宝德在读期间,要帮导师浇花、擦车、拎包、挡酒,甚至要陪导师逛超市、去家中装窗帘。杨宝德为此深受困扰,在圣诞夜选择了溺亡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我很喜欢的作家六六发表评论说:
这次我不支持六六,感觉她说得有点过头、过分了。
出于敬意和尊重帮导师帮领导做一些琐事可以,但注意这不是职责之内的事情,更不应该当而皇之变成义务或者职责。
进师门读博士是为了专业领域上跟着导师进修,而杨德宝被要求为导师做的这些事,早就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
可能,这样的导师将学生做牛做马使唤已经变成了常态,很多人见怪不怪了吧?
在职场中,我们强调界限感,非职责范围的事情偶尔让下属做倒可以理解,更多是有些下属为了和上级搞好关系自己主动去做的,很少听说上级主动甚至强迫要求下属换窗帘、打扫卫生这些家庭杂事。
为人师表,更是要强调这样的界限感,而不是搞得学生都像自己的“后宫”那样!
从聊天记录来看,杨宝德导师的要求可不仅仅是做些杂事而已,她涉嫌滥用导师权力,有些语言甚至有违师德,涉嫌骚扰:
1)对杨宝德的称呼,从皮特到臭小子,过于亲密,忽视了师生之间应有的界限:
2)把学生群命名为粉丝群,把自己抬高到“偶像”身份,凸显自己高高在上……
3)极度情绪化:
如“老师把心掏出来给你们,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懂?”、“实在伤心”……,其情绪化泛滥:
4)干涉杨宝德私生活:
极力撮合杨宝德和女同学在一起,并“直言”杨宝德现任女朋友不配,言语和行为都在越界:
知乎上许志炜对照《FBI危险人格识别》对杨宝德的导师进行了分析:
“……我们的社会以及专业人士对某些危险人格(如掠夺型人格,自恋型人格)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但由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所导致的危害却迟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所造成的危害往往发生在关系较近的人之间,比较隐蔽;其恶行多属于道德方面,执法部门对此往往爱莫能助。但我们正与这样的人共同生活或共事,他们所带来的伤害不容小觑。……这种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由其导致的行为会影响其生活和谐与人际关系。其性情多变,无法预测,往往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跃:前一秒还是春日的暖阳,后一秒立刻变成严冬的冰霜;刚才还是才华横溢、魅力非凡、神采飞扬,一转身就变得横眉怒目、偏执任性,甚至无理取闹……”
特征一:极度敏感:
具有情绪不稳定人格的人往往不能容忍他人的指责,对真实的和臆测到的侮辱尤其敏感,一旦感觉受到冒犯,就会立刻“开火”。又因为他们太容易感受到“伤害”,所以常常毫无根据就立刻翻脸不认人,或动辄指责他人背信弃义。极度敏感是情绪不稳定型人格的“默认设置”,是操纵摆布他人的动机,是惹人讨厌憎恶的原因,是他人情感的粉碎机。更糟的是,具有情绪不稳定人格的人都是超级“伤害收藏家”。不论是轻视还是怠慢,不论是疏忽还是失礼,他们都细心留意、精心收集,以待将来把这些旧事化成利箭,出而伤人。抖搂陈芝麻烂谷子是他们的特长,甚至几十年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反复提起来。你做过的事,你忘做的事,你说过的话……不管是什么,不管有没有道理,反正是伤害到他们了。并且,因为他们的心灵太“脆弱”,又毫不容忍他人的过错,所以,其批斗檄文就尤其拖沓冗长、鸡零狗碎。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著名犯罪学家伦纳德·特利托博士对他们的描述极其贴切,他说:“这种人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总在寻觅‘债主’
特征二:苛求无度,没有分寸:
具有情绪不稳定人格的人可不仅仅是“难伺候”那么简单。这种人就跟小孩子一样,总觉得自己很特殊。他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