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写的,讲到了很多咨询中的案例,都是家长带着“问题孩子”来咨询,如果家长能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也许很多问题就清楚了。一问:你知道你孩子现在多大了吗?二问:知道你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什么吗?三问:知道孩子在面谈室里正在发生什么吗?另外案例分析的部分也很精彩,值得一读!
一问:你知道你孩子现在多大了吗?一天,一个母亲带女儿前来接受心理咨询,见到我,她对女儿说:叫爷爷。
她女儿就很乖地叫我一声:爷爷好!
面谈结束,她又对女儿说:跟爷爷说再见。
女儿又很乖地对我说:爷爷再见!
我在后来的面谈中问这位母亲:你女儿现在多大了?
她回答:20岁了。
我又问:你女儿8岁和你女儿20岁,你对她会有什么不同?
对于这个母亲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有点复杂。
她的女儿已经20岁,在一所大学读二年级。但在母亲的眼中,她的女儿是8岁。因此,她对女儿说“叫爷爷”、“跟爷爷说再见”。女儿就用8岁的样子对我说:“爷爷好!”“爷爷再见!”这位母亲没有意识到,她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需要学习用成人的方式跟人交往。母亲在无意之间把女儿变得幼小,女儿就甘愿这样幼小。其实,在这种场合,她的女儿对我更适当的称呼应该是“老师”,而不是“爷爷”。我在想,这位母亲的年龄只比我小一岁,为什么一岁之差,就有一辈之隔,以至于她让女儿叫我爷爷呢?是出于对我尊重?是因为我长相看老?这里还有更深层面的原因:这位母亲有20年时间没有出来工作,很少跟社会接触,“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无意识中不让女儿跟自己一起长大。她让自己停留在28,让女儿停留在8岁。
有一种心理辅导理论很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原因是,最近两天,他的儿子“离家出走”了。我问:你的孩子多大?他回答说:30多岁。儿子30多岁了,父亲说他“离家出走”,这听起来很奇怪。是不是他儿子智力有什么问题,不是。他的儿子虽然30多岁,已经成家,但在心理上未能真正长大,像一个10岁的顽童。进一步了解发现,儿子之所以长不大,是因为父亲在潜意识上不让儿子长大。了解这位父亲的成长经历,发现他自幼丧父,从未得到父亲的关爱。当他长大成人,为人之父,这种潜意识里的缺乏依然存在,以至于他在不自觉之中对孩子有毫无节制的溺爱,却不知道这是在补偿自己内心里的父爱的空缺。而这样的父爱,不能让他的孩子长大。
我想到另外一个母亲,自幼给儿子洗澡,洗着洗着,儿子进入了青春期,她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初三的暑假,儿子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母亲不放心,随之而去,跟在儿子后面,随时照顾儿子。一天活动结束,儿子跟同学们进一个帐蓬里去洗澡,这个母亲担心儿子不会洗澡,没有多想就一头冲进帐蓬,喊着:儿子,妈妈来给你洗。儿子感到在同伴面前丢尽脸面,大声喝斥她,这位母亲还很委屈,不明白儿子何以这样对待她。
同样也是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已19岁,读高三。在咨询过程中,当这位母亲从我这里了解到儿子有了与性相关的生理冲动时,她惊呆了,半晌反应不过来,嘴里不停地说:他还是一个孩子呀!
在我们的文化里,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不管你多大,在我眼里永远是孩子。当然,这话含有丰富的情感容量。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如果孩子长到20岁,30岁,还把孩子当成8岁对待,那不是爱,而是问题。因此,面对带着孩子前来求助的父母,我常常会问他们:你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吗?
二问:知道你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什么吗?
那天,一位母亲带儿子来访,原因是:孩子不愿上学了。
一场谈话之后,我内心有许多感慨,一个问题涌现出来,想问这位母亲:知道你孩子内心里正在经历什么吗?
三年前,这位母亲曾带儿子来接受咨询。当时,她儿子正读初三,要求父母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上的异常。母亲带儿子来,是因为看到儿子成绩下降,出现厌学问题。她当时并不知道,她的儿子已经发展出一种强迫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无法控制地
在欧洲曾经有一个关于心理治疗的传说,说费伦齐治好了一匹马!
帕斯捷尔纳克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一个印度的马戏团在英国巡回演出,这个马戏团最有名的明星是一头大象,它的表演招来了许多观众。但有一天,这头大象拒绝登台表演。接下来的日子也是这样,不管使用什么办法,它都一动不动地躺在铁笼子里,神情忧郁,不吃不喝。马戏团团长气急败坏,决定杀掉这头大象。正在这时,马戏团里来了一位个子矮小的人。他保证说可以治好这头大象,请求马戏团团长给他几分钟时间。于是人们看到,这个人走进关着大象的铁笼,开始用印度话跟大象交谈。几分钟之后,他走了出来,大象跟着走了出来。从那一刻开始,大象重返舞台,开始了它的表演。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们无法明白在铁笼里发生了什么,以至有了这样的结果。后来人们了解到,这位治好大象的人,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原因听起来很简单:吉卜林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印度生活过很长时间。他喜欢动物,尤其喜欢跟大象在一起。他熟悉大象的语言,了解大象的习性。当他听说马戏团的大象病了,他立刻就知道,大象离开家乡太久了,陷入了深深的乡愁。吉卜林到这里来,用印度语跟大象“交谈”,使大象的内心得到了安慰与满足。这,就是医治的奥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一点点在面谈室里发生了什么。简单来说,治疗的效果来自于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真诚的关心,倾听他,了解他的缺乏和需求,理解他的处境,体谅他的感受,接纳他的缺点,找到跟他共同的语言,进入到他的内心里去……于是,改变发生了!
如果我们这样对父母说,许多父母会说,这很简单呀。我们却要问: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呢?在许多家庭里,父母所做的,常常与此正好相反,而这正是导致孩子问题的根源。当孩子出现了问题,许多父母依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万般无奈的父母,带孩子来接受心理咨询。在面谈室里,咨询师跟他们的孩子在谈话,在咨询室外面,父母不知道这谈话对他们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在面谈室里,咨询师了解人类心灵的需求,体谅人生成长的艰难,洞悉症状背后生命的受损和破碎,看到伤害导致恐惧,剥夺造成空缺,忽略里长出无助,冷漠里长出无望,压抑让人无奈,隔绝让人放弃。在面谈室里,咨询师用怜惜与爱去医治,用信心与耐心去修复。他走到伤害与恐惧的深处,在那里点燃渴望的火花,促进成长的脚步。他知道生命的成长不容易,也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容易,因此他尽力而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他接受过程,让改变一点点发生。当他看到这些,他的内心充满了欣慰。他知道,他所帮助的每一位个体,是构成人类整体的一个肢体;他知道,每一个人遭受的伤害,都会损及人类的整体灵*,因而,他的每一点努力,也是在修复人类的灵*。
他的工作有时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是体会不到的。但他在面谈室里努力着,要创造点什么,传递点什么,培育点什么。他跟求助者建立了关系,在关系里就发生了互动,影响就在暗中发生了。在求助者的内部,有一种累积的症结在不知不觉地消解;在求助者的头脑里,有一些无形的遮蔽被移开了;在求助者的生命里,曾经隐藏的资源涌现出来了;在求助者的生活中,一些可能性开始进入他的视野——他看到了。有一些感情,有一些感觉,有一些感染,有一些感动,都在那里运行,好像无中生有,却孕育造化,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自然而然,不露痕迹……这些,看似简单,却不简单。这暗中的酝酿和发生,是关于受伤和医治,关于逃避与直面,关于恐惧与勇气,关于成长与实现。这一切,每天都在面谈室里发生,许多父母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奥秘,甚至他们的孩子自己经历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如何描述这情形呢?它就如同一首古诗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场好的咨询,如同春夜喜雨,滋润万物,悄无声息,万物生长,不知不觉。夜不知道,雨不知道,万物也不知道,咨询师也不全知道,即使知道,却不可言说。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然,无言无语。这亦如古语所云: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一个好的咨询师,不求别人理解他的工作。他知道,要理解他的工作,需要有谦卑而敞开的心灵,需要有反思而觉察的悟性,需要有……但咨询师并不强求父母有这样的理解,他只是在那里工作着,让他的工作产生自然的效果,而不贪功,亦不自重。
一个好的咨询师,有时候也感到无奈和痛惜,因为他看到,有许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伤太多,恐惧太深,遮蔽太重,逃避太久,生活的阻碍太多,家庭的支持太少,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最大的伤害和阻碍,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父母。父母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而不自知;父母阻止孩子寻求咨询,因而堵住了这条可能给孩子带来医治与成长的路,亦不自知。有时候,咨询师望着“不自知”的父母带孩子离去的背影,不由感慨系之:在以后的生活中,就看他的造化了。
心动力,爱幸福!
如您喜欢,请分享朋友圈,让更多人收益。
希望看到更多分享,请点标题下蓝色小字或通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