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为生存而食,而不应为食而生存——(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现在是18:00,你吃了晚餐,买了一袋刚出炉的吐司当作第二天的早餐。
回到宿舍,你看着桌子上还温热的吐司,黄油奶油芝士混合面粉的香味扑鼻而来,你想象着它在唇齿间蓬松柔软的口感。现在宿舍没人,周围很安静,你几乎能听见心脏在胸腔里扑通扑通地跳。
“就吃一口吧,尝尝味道就行了。”
你一下子兴奋起来,手忙脚乱地撕开了精美的包装袋,也没顾得上擦手,直接拿出一片吐司狠狠咬了一大口——香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上炸开,每一个味蕾都在起舞,那一瞬间的你陷入了无与伦比的幸福,只是这幸福太短暂,只匆忙嚼了几口,吐司就已经被吞了下去,口腔里只剩下淡淡的奶油味。
“再吃一口吧,也不算多。”
于是你又咬了一口,接着是第三口、第四口……直到原本的吐司在几分钟之后变成了一个空空的塑料袋,你才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你有点懵,大脑似乎在那短暂的时间里失去了理智。但是不能否认,在这个吃吐司的过程中,灵魂似乎达到了某种高潮。你不能停下,一旦停下,这种神秘的快感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已经有点撑了,身体正在发热,大脑晕乎乎的,像喝醉了酒。可是嘴里没有食物的感觉令你感到急躁不安,甜蜜的奶油蛋糕、酥脆的饼干、香软的面包……平时令你唯恐避之不及的高热量食物在你的脑海里一一闪过,你快步跑到楼下的便利店,买了一堆觊觎已久却怕发胖不敢吃的食物,又做贼似的跑回了宿舍。
现在是18:30,你粗暴地撕开一包饼干,饼干渣掉在了衣服上、桌子上,可是你没有心思去顾及这些。你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了一块饼干,还没完全嚼碎,就被吞进了肚子里。
现在是19:00,你已经很撑了,舌头有点麻木,味觉系统也变得迟钝,但某种神秘力量似乎正在控制着你,使你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把食物往嘴里放。你突然很想哭,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但又不敢哭出声,怕隔壁宿舍听到动静。
现在是19:25,你终于吃完了所有食物,肚子撑得不行,已经到了再吃一口就要吐的地步了。
然而短时间内把大量的食物塞进肚子里通常只是暴食的第一个阶段,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补偿措施同样是一场噩梦。
把寝室的厕所门锁起来,故意把洗漱台的水龙头开得很大,以此掩盖自己催吐的声音。
现在是20:00,吃也吃完了,吐也吐完了。你浑身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内心翻江倒海。羞耻、内疚、绝望……各种负面情绪一瞬间铺天盖地地向你袭来。
“我现在肯定特别狼狈”
“我怎么这么没用”
“我感到好羞耻”
暴食就像毒瘾当暴食的欲望来临的时候,表现为对食物的极度渴求,就像是毒瘾一样一发而不可收。
上瘾是成瘾者为得到欣快感而长期、反复、强迫进行某种活动(例如大量进食)的精神状态,每次渴求感的满足都会作为正性强化效应,促使成瘾行为难以戒断。
欲望就像弹簧一样,压得太厉害了,稍微放松就让欲望反弹的力度超出了控制。
你欺骗得了自己,却骗不了大脑,往往越克制就越渴望、越贪婪。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节食—暴食—催吐—再节食”的怪圈。
长期的催吐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可能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反流的胃液会腐蚀牙齿和食道,另外还有面部浮肿、喉咙沙哑。
研究表明,患有暴食症的人往往伴有高抑郁、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差和工作绩效低的表现。
“觉得自己很狼狈,但更多的是麻木和习惯。”
“社会中处处都是压力,总得给自己找个宣泄口。”
“进食的过程中我可以什么都不想,这种放肆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空虚。”
说了那么多,似乎都在讲暴食有多可怕,但我们只是想告诉你,不必为自己无法克服暴食而懊恼,因为这真的很难。
我们仍然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现在的状况:1.不要太相信自己对食欲的控制力,清理身边的容易暴食的食物;
2.想吃东西时,问问自己:“是真的饿还是仅仅是嘴馋?”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暴食欲望时,缓慢地深呼吸,或者用凉水洗脸,这样可以压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系统,让自己冷静下来。
3.通常在无聊或者焦虑的时候我们会想要吃点什么,把注意力放在你应该解决的事情上。要记住,吃了东西之后情况并不会有任何改变,反而更糟。
4.一旦开始进食,尽量专注于你的食物,细嚼慢咽,仔细品尝食物的味道。
5.容忍引发暴饮暴食的感受。
将暴食行为“正常化”有助于减少负罪感,避免“愧疚—节食—暴食”补偿机制的循环。正常人都会有偶尔吃到撑的状态,因为这一点就责备自己是不公平的。
大多文献显示,抑郁、压力、认知等心理因素是导致暴食症的主要因素,但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影响了现代女性对苗条体形的偏好。导致了对不健康的、甚至是不现实体型的极端追求。
“瘦”不是人生的全部,吃得太少或太多都不好,这里的“不好”不是指形体上的缺陷,而是会提高患病的风险。吃得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饮食状态。你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定义你,不要让体重控制了你。
美食本应是一种享受,而不应该是一种负担。
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