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欠你的,你都要自己找
TUhjnbcbe - 2023/10/11 17:36:00
香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jk100f.com/m/

全文个字,阅读需要10分钟。

月伴星河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

因为经常说这句话的人,是来自我们最亲爱的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

这句话就像一个咒语,百试百灵的控制着孩子。

可,有多少人在这个话语中妥协或者抗争,就有多少条内心深处别人看不见的伤痕。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于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原生家庭,教会了年幼的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也是家庭决定了我们是谁,如何与人相处的。

而,和父母的纠葛、对抗的关系,还有如何修复自己所有无处安放的情绪,都可以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振聋发聩,可以自省自发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

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种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子女的伤害,这种伤害即使是成年了,伤痕也依然在。

但,本书的宗旨并不是控诉父母,而是帮助那些仍然在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不良的亲子关系中得到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幸福与自由。

01

很多人都说:明明我最讨厌父母的样子,为什么我长大了后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为此对自己厌恶不已,甚至选择逃避。

我们以为常年不回家,离父母远远的,就能从这糟糕的亲子关系中得到解脱。

但往往是,我们越想逃离,越是纠缠在父母的关系中,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武志红在这本《原生家庭》的书里的序写道,他有个来访者,一直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偶尔有想杀死妻子的冲动。在武志红的仔细询问下,找到了发生这种情况的共同点,那就是每次他妈妈过来和他一起住,约半年后他就会产生杀死妻子的冲动。

这个来访者并不仅仅是个案例。

在苏珊的书中,因和父母的关系对成年后的自己,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案例,有很多。

有时候我们对伴侣、朋友发脾气,并不代表了对伴侣的不满,只有经过深层次的探讨,才能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为了帮助大家理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纠缠,本书作者苏珊从观念、感受、行为等方面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

这三份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自己潜藏的观念、感受和行为。

要想知道自己对原生家庭的愤怒、纠葛,是否如同自己想得那样浅或深,做下以下这份测试卷就知道了。

在问卷中,如果符合自己的情况,可以打√。

一、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如下观念:

1、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2、让父母自豪是我的责任。3、我是父母的全部。4、父母没有我活不了。5、我没有父母活不了。6、如果我对父母据实相告(离婚、流产、喜欢同性等),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7、如果我和父母抗争,我就会永远失去他们。8、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伤我多深,他们将永远不再理我。9、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10、父母的感受比我更重要。11、和父母沟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会有好结果。12、如果父母可以稍微改变,我的自我感觉会更好。13、我这人太顽劣了,所以我必须补偿父母。14、如果让父母了解他们对我的伤害,他们会有所改变。15、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尊敬他们。16、父母无法完全控制我的生活,因为我一直都在和他们做斗争。以上问卷,有4条以上适用于的,说明你仍处于和父母的纠缠当中。

02

二、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如下感受

为了更清楚自己的感受,本书的作者苏珊把它分为了4类:内疚,害怕,难过,愤怒。

可以在适合自己情绪的每条后,加上因为什么原因。比如:当我令父母失望时,我感到内疚,因为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

这样更能理清自己是因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

1、当我没有顺从父母的期待时,我感到内疚。2、当我的行为令父母失望时,我感到内疚。3、当我不听父母的意见时,我感到内疚。4、当我和父母争论时,我感到内疚。5、当我对父母感到气愤时,我感到内疚。6、当父母对我失望,或者我伤害到他们的情感时,我感到内疚。7、当我为父母做得不够多时,我感到内疚。8、当我不能每件事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做时,我感到内疚。9、当我拒绝父母时,我感到内疚。10、当父母对我发怒时,我感到害怕。11、当我对父母发怒时,我感到害怕。12、当我要告诉父母他们并不想知道的事情时,我感到害怕。13、当父母威胁不再爱我时,我感到害怕。14、当我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时,我感到害怕。15、当我和父母抗争时,我感到害怕。16、当父母不开心时,我感到难过。17、当我知道自己令父母失望时,我感到难过。18、当我不能为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时,我感到难过。19、当父母说我毁掉了他们的生活时,我感到难过。20、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伤害到父母的感情时,我感到难过。21、当父母不喜欢我丈夫、妻子、恋人、朋友时,我感到难过。22、当父母批评我时,我感到愤怒。23、当父母企图控制我时,我感到愤怒。24、当父母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时,我感到愤怒。25、当父母对我的想法、感受、行为指手画脚时,我感到愤怒。26、当父母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我感到愤怒。27、当父母命令我时,我感到愤怒。28、当父母企图通过我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时,我感到愤怒。29、当父母期待我照顾他们时,我感到愤怒。30、当父母拒绝我时,我感到愤怒。

如果有些感受没有包含在问卷里,可以把它填进去。如果有三分之一符合,说明你的情绪仍然掌控在父母的手中。

03

三、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如下行为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有两种行为:顺从型和对抗型。

我们先来说说顺从型的行为。

1、无论我的感受如何,我经常向父母屈服。2、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想法。3、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感受。4、我经常表现出自己与父母之间一切都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5、和父母在一起时,我经常装模作样。6、凡事只要涉及父母,我总是出于内疚或者恐惧去完成,而不是出于内心的选择。7、我非常努力地改变父母。8、我非常努力地想让父母了解我的想法。9、在我与父母的矛盾中,我经常充当和事佬。10、我经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牺牲,以取悦父母。11、我一直在保守家庭的秘密。

再来说说对抗型行为

1.为了向父母证明我是对的,我总是和他们争执。2.我总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向他们证明我是自主的人。3.我经常对父母吼叫,诅咒,以显示他们控制不了我。4.我经常要控制自己,否则就会对父母拳脚相向。5.我曾大发脾气,表示再也不与父母来往。

在行为的问卷中,如果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行为,说明和父母的纠缠关系仍然是你人生的一个难题。

和父母纠结的情绪,会使得我们把情绪压抑在自己内心深处。

我们以为这些情绪会随着自己的成长,不良情绪、不良关系会逐渐消失。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妄想。

当我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时,身体就成了反应情绪的唯一方式,所以身体会经常出现头痛胃痛,肌肉紧张疲劳,厌食,贪食,失眠,恶心等等这些症状。

04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变强大了,好了。

但是情绪会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会在不经意间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破坏自己的生活,毁掉自己的独立性,而不自知。

一旦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一、少一些情绪反应,多一些回应

当父母要求我们做不想做的事情时,或者污蔑、嘲讽我们时,不要辩解和试图解释。

因为不管我们如何辩解,解释,都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就要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来保护自己,坚定自己的立场。

何为非辩护性回应?非辩护性回应是指用一种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自己的立场。

在和父母的交谈中,我们不要被气愤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我们可以说:

哦?我明白了。这样啊。你当然可以坚持你的意见。我很遗憾,你并不这么想。那我再想想。很抱歉让你伤心了。

在使用非辩护性回应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一旦我们生气、道歉、解释或者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时,就等于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了他们手上。

所以一旦我们适应了非辩护性的回应,下次不管是和父母、同事、朋友还是恋人,发生争执时,都可以使用非辩护性的回应,让自己好过一点,并坚定自己的立场。

二、没有谁该为谁负责。

在书中苏珊一直在强调一句话: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该承担的人。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有时候却很难到。

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曾真正接纳过自己,更不曾对着镜子里弱小无助的自己说:你不需要为了他们忽视你、嘲讽你、贬低你,(把父母对你的态度说出来)……而负责。

即使我们长得再大,在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里,内心深处依然住着一个弱小而又无助的孩子。

当你这样告诉自己时,相当于拥抱了自己内心的小孩。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独立的个体,为自己负责,诚实的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并且勇敢的向父母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样才能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三、与父母对峙

明白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后,并不等于获得了新生。

我们需要一劳永逸的克服直面父母时,带给自己的恐惧。

所以除了勇敢面对,和父母对峙别外无他法。

但是我们要明白,与父母对峙,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报复、惩罚他们,让他们收敛或者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补偿。

而是为了改善彼此的关系,从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但习惯了畏惧父母的你,与父母对峙就显得很难。

所以在与父母对峙之前,我们就要打好稿件,自己多练习几次。

可以从父母当年对你的所作所为,自己的感受,和现在生活受到的影响,以及现在对父母的要求这几方面讲起。

不管对峙的结果如何,只要你把想说的话说完了,付诸了行动,就算没有任何收获,你也是胜利者。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

父母不是我们的敌人,他们是辛苦养育我们,把我们拉扯长大的人。

我们感激他们,但这种感激不应该成为父母掌控我们的理由。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原生家庭欠你的,你都要自己找回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欠你的,你都要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