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妈妈囚禁女儿30年,才知道最贵的爱是
TUhjnbcbe - 2023/9/11 21:39:00

今天的文章,可能会刺痛你的心。

因为这是一个妈妈出于爱,差点毁掉孩子的故事。

是“叛逆”还是“乖巧”?

蒋静的出场,非常有震撼力。

一个纤瘦的女孩不停地往嘴里塞吃的,那个疯狂的劲头,把旁边的小女孩都吓呆了。

而在狂吃之后,她又去厕所把吃进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

看起来,蒋静似乎是个爱吃又怕胖的女孩。

实际上,她从未在妈妈面前展示这一面,甚至在她妈妈看来,自己要不看着女儿吃饭,她能饿死自己。

很明显,蒋静有两种生活状态。

她在家时,表现得乖巧又听话,妈妈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穿妈妈觉得好看的衣服。

吃妈妈做的,既营养又健康的饭菜。

出门前,主动征求妈妈的同意。

可在妈妈看不见的地方,蒋静又是另一副样子。

房门一关,她戴耳机听摇滚,披着被单在床上跳来跳去。

出门后,头绳一摘,长裙脱掉,只穿吊带和短裤跟朋友见面。

一开始,妈妈并不知道她催吐,直到蒋静伤了身体,在家吐了血,妈妈才发现她身体有问题。

但妈妈也只是认为女儿压力太大,导致频繁的催吐,吃点儿药就好了。

可实际上,蒋静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她暴食抠吐的行为,不仅仅跟压力相关,更是一种心理疾病。

如果不是妈妈在她床下发现酒瓶、烟头和馊掉的食物,可能永远也意识不到,女儿根本不是自己印象中的“乖小孩”。

明明叛逆又脆弱,为什么非要在妈妈面前装出一副乖巧又听话的样子呢?

或许得从蒋静的成长环境说起。

在妈妈面前

绝对透明的孩子

蒋静的爸爸长期在国外工作,一年到头回不了一趟家,妈妈没有工作,全职在家带女儿。

因为分居两地,两夫妻的感情算不上好。而冷漠的夫妻关系,让妈妈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说得直白一点儿,女儿成了她全部的生活,她不允许女儿有自己不知道的秘密。

中学时期的蒋静,对一个男孩有好感。她不敢跟妈妈说,就把这段朦胧的感情写在日记里。

可没想到,一回家就被妈妈拉坐在沙发上,当着其他人的面打开书包,拿出日记本翻看。

蒋静第一反应是阻止,甚至轻声说了句:“别看!”

但妈妈回了句“我看看”,就理所当然翻开了本子,看到了蒋静极力想隐藏的暗恋。

伤心、难堪、害怕……

青春期的少女哪受得了这个,当场就哭了。

妈妈为了保住面子,没有当场发作,直接把蒋静拉到屋里边。

可这有什么用呢?她的自尊已经被妈妈击碎了。

不能有自己的秘密,总能有自己的爱好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蒋静跟朋友组建了一支乐队,她担任鼓手。

打鼓,给了她喘息的机会。

只是好景不长,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几句话就把女儿的喘气口封死了:

“你出门告诉我了吗?谁让你打鼓的?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要告诉我,知不知道?!

你瞧瞧你周边这几个人,穿得奇装异服,还披头散发,什么*样子!

你知不知道,你要是有什么事,我还能活吗?”

面对这样的妈妈,蒋静只能做回那个绝对透明的孩子。

按她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一个提线木偶,一直被选择,一直被安排。”

因为爱,所以被禁锢

其实我们知道,蒋静压根就不愿意听妈妈的话,不然也不会背着妈妈干那些事儿。

那问题来了,既然不愿意,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呢?

因为,她爱自己的妈妈。

就像前面说的,蒋静父母的感情早就破裂了。

表面上:爸爸在国外赚大钱,妈妈操持整个家,家庭富裕又美满。

实际上:爸爸对母女俩不闻不问,妈妈对爸爸恨之入骨,整个家支离破碎。

很明显,这个家庭的关系是失衡的。

而失衡的关系,会让孩子不自觉偏袒弱势的一方。

虽然蒋静渴望爸爸的关心,但更多的,是对妈妈的辛苦和孤独抱有深深的同情。

再加上孩子对妈妈与生俱来的爱,蒋静只剩下一个选择:妈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

妈妈不让去的地方不去,不让吃的不吃,不让交往的朋友不交,按照妈妈的喜好穿衣打扮。

蒋静喜欢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妈妈想让她成为什么。

她当然也尝试过表达自己。

小时候她练习钢琴,“拉三”怎么都弹不好。妈妈一遍又一遍让她重来,错一次,打一次。

因为一直弹不好,妈妈暴怒:“你厉害给谁看呢?长本事了?叛逆了?你这跟谁学的?”

蒋静崩溃了,大吼一句:“你别说了!”

这是个沟通的好机会,借着情绪的发泄,女儿可以表达真实的需求,妈妈可以了解真实的女儿。

但是,妈妈没有给女儿这个机会,她直接岔开话题,温柔地喂女儿吃饭、给女儿梳头:

“妈妈这样做,也都是为了你好,将来长大了,有一个好前途。

妈妈现在对你严厉一些,你一定要清楚,妈妈不是那么狠心的人,妈妈就是希望你好,希望你将来有出息。”

而听了这番话的蒋静,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妈妈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自己怎么能跟她发脾气呢?

武志红老师提到过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共生绞杀”。

简单来说,每个人的婴儿时期,都会跟父母建立一种共生关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边界意识,就会跟父母脱离这种关系。

但是,有些小孩度过了婴儿时期,甚至到了二三十岁,父母依然跟他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总是强迫性地要替孩子做一些决定,不允许孩子和自己保持距离。

孩子不能决定任何事,只能服从父母的决定,这就构成了心理绞杀。

长此以往,孩子只有一个结局:整个自我,被消耗殆尽。

这个后果太严重,没有人想失去自我。

对孩子来说,爱妈妈,是本能,做自己,也是本能。

想要找回自我,她只能自救。

孩子不像孩子

父母不像父母

说起来很心酸,蒋静的自救,是从患上“神经性暴食症”开始的。

是的,你没看错,孩子在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救自己。

这不是说,蒋静故意让自己得病,这是她潜意识做出的选择。

因为用正常的方式,根本没法跟她妈妈沟通。

蒋静的妈妈,爱自己的孩子是真的,担心也是真的,但是,她对于照顾蒋静这件事,抱有一种很浓的牺牲感。

从最初无条件的爱逐渐演变成对女儿的情感勒索:“你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妈妈为你付出了所有,你一定要听我的,要给我争气!”

妈妈需要女儿的“顺从”,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只要能一直“控制”女儿,妈妈就不用面对真正的问题:直面自己、直面亲密关系,并做出改变。

女儿成了妈妈情绪的养育者。

而对蒋静来说,妈妈是自己最爱的人,她不愿意用“逃离”的方式伤害妈妈,同时她也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希望妈妈接纳“真实”的自己。

但,这太难了。

所以,蒋静潜意识里选择了伤害自己,寻求外界的帮助,纠正这段错位的母女关系。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蒋静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她看似间歇性、不规律的暴饮暴食,触发点都是妈妈。

吃饭时想跟妈妈说句话被忽视,狂吃;

想起自己的理想被妈妈反对,狂吃;

跟咨询师说到妈妈对自己的贬低,狂吃。

而暴食后的抠吐也一样。

别人随便提到“拉三”这个词,直接就把蒋静带进小时候练琴的痛苦回忆中。

抠吐是为了把自己从痛苦中抽离出来,等同于“没有失控过”。

蒋静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和妈妈的共生关系中纠缠。

她因对妈妈的爱,产生了依恋和信任,又因不被“看见”,产生了否定和恨意。而爱与恨的对抗,让她陷入失控之中。

而这一切,她可以改变。

意识到这一点,蒋静有了坦然接纳一切的勇气。

当你放过自己

孩子就能做自己

结局我们都能想到,肯定是happyending(大团圆结局),妈妈走出了情感创伤,女儿得到了自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改变并不容易。

很多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即使成年,心中也依然有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等到结婚生了孩子,心里的伤口就会被撩开,有人延续了父母的养育模式,让孩子走了自己的老路,有人反其道而行,放纵孩子,做了童年时期憧憬的父母。

但不管父母怎么选择,都是在投喂自己内心的“黑洞”,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伤害呢?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一定要先去疗愈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蒋静最后跟她妈妈说的话,也许能给到一些反思。

“我这三十年的生活支离破碎,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我没有目标,也没有梦想,不知自己喜欢什么。

我以为自己喜欢烫个头发,穿个吊带,其实我只是想要自由。

妈妈,我一直觉得几十亿的人海里,我能成为你的女儿很幸运。我在乎你的感受和看法,这种在乎无法解释,长大也好、独立也罢,都不代表我会离开你。

不管将来我走到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都不会忘记你,因为我爱你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要深,你是我唯一深爱的女人。

妈妈,谢谢你。”

人的内心是向往爱和自由的。

虽然蒋静前三十年过得灰暗又迷茫,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努力地去疗愈自己。

所以,她遇到了自己的爱好,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了能帮助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而这些给了她更多的希望和力量,让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得到了温暖的抱持。

而我们,也是一样的。

只要我们愿意去看见这些创伤,愿意去疗愈,慢慢地就会找回内在的力量,不会再把过多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妈妈囚禁女儿30年,才知道最贵的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