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读书会,一年拆书本,今天第本,《绝对自控》。
本拆书稿正文字,阅读预估用时10分钟。
1,作者
瑞安·霍利迪,生于年,美国企业家,媒介战略家,《纽约观察家》主编。
是7部畅销书的作者,著作被翻译成28种语言。
以上是纯简介,再更多地看他的个人经历——
19岁从加州大学辍学,成为经纪公司最年轻的经理人,参与策划的几本书都是百万级销量;21岁成为当时全球最火时尚品牌AA服装公司的营销总监;25岁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大卖。而后故事被拍成电视节目。之后开始创业,创立咨询公司,顾客包括谷歌、亚马逊以及美国各大主流出版集团等。
光鲜亮丽么?
以上都是作者的自我介绍。而后作者笔锋一转,简直是自我拆台地分析道:“人成功了,就老琢磨着给自己编故事,删掉幸运的成分,再多添几分神秘色彩。为了不遮住成功的光环,会剪辑自己的故事,不谈自己的糗事。”
接下来,作者就又爆了一些自己的糗事,比如和导师友谊崩溃、自己的书畅销也只畅销一周、服务的公司欠账、创办的公司破产重组。
无论讲成功,还是讲当年的惨,在咱们现代中国,都很常见。在不同的场合下,各有宣传自己某个产品的深意。
但是,在一本书里同时讲成功和惨,而且真诚自剖的,很少见。
作者提供的官方介绍,最后一句是:“现居一座农场,从事咨询与写作之余,饲养牛、羊和驴子。”
2,书名
中文名《绝对自控》,副标题:“硬派自我管理手册”。
这中文书名有点噱头。
英文版的原文是EGOISTHEENEMY,直译是“自我是敌人”。全书剖析的,正是紧紧围绕“自我”。
作者在一番折腾,达到过高峰,也跌落过谷底之后,在自己的手臂上刺青自勉。右臂上,刺着“自我即仇敌”;左臂上,刺着“困境即出路”。
本书贯穿全文的“自我”,不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中的自我,而是:自私的野心、盲目的自大,对自己价值的盲信。
这样的“自我”,像个任性的孩子,隐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爱使小性子,完全不考虑现实及他人,非理性地盼着做到更好、得到更多,获取别人的肯定。
这样的自我,这种自身的优越感和确定感,远远超过了自信和天赋的界限。
这不是一本方法论的书,而更多偏哲学。
我把这本书放在第本,是想作为第本《教出乐观的孩子》里关于“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的延伸。
点击可以直接阅读拆书稿,→No.,《教出乐观的孩子》: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建议,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经典作品
3,本书框架
人的一生,总不出以下三个阶段:
殷切渴望,急于获得肯定;有所成就,也许大也许小;陷入挫败,或短暂或持续。
三种状态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整个过程中,自我都站在敌对的一面。
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塑造到维持,再到复原,整个过程都需要和自我对抗。
这本书旨在提醒读者:
求索时不急不躁。在积习难改之前先行下手,对过度的自我进行压制。成功时保持谦虚。在成功的时刻,用谦逊和自律来取代自我的诱惑。失败时得以复原。当命运的面孔变得凶蛮,不会被失败击溃。
接下来的拆书稿,第4、5、6节,咱们逐一学习上述三个阶段。
作者是年出生的小年轻呀,但是思考还是蛮有厚度的。
顺,本书的译者张乐,北外毕业,翻译的口感很好,读起来总体轻松。(书里有很多美国的名人,咱们可能不够熟悉。)
4,求索路上,严控自我
4.1,自我和自信的区别
自我是虚假的粉饰,是多余的加工。自信则是真实的,靠争取而来。
在面对自己的缺点的时候,自信的人勇于自我披露,而自我的人,则会藏着掖着自己的缺点。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说过这么一句:“大家觉得一个给自己做手术,都毫不发抖的外科医生胆量很大。而果断揭开自欺的神秘面纱,勇敢暴露自我缺点的人,想必也拥有一样的胆量。”
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最重要的技巧。
没有这种能力,就谈不上提高和进步。自我的危害就在于使人无法判断自己。天天盯着自己的才华和长处,必然是件很爽的事,可长期下来,我们会被带往何处呢?傲慢、自我陶醉阻碍了人的成长,白日梦和幻想同样如此。
真正稀有的并不是才华、技巧,甚至信心,而是谦逊、勤勉和自省。
所以,相比自我,自信更多地会接受现实的检验,会勤于自省,会在目标要大的同时,又行动要细;在看重未来的同时,又活在当下,以行动和求知作为焦点。
4.2,空谈和实干
要不要有愿景?要不要用梦想激励自己?要不要做个人品牌宣传?
愿景、梦想、宣传都没有错。最担心的是,用空谈来取代实干。
当代的社交媒体满足了每个人炫耀的梦想:“快来听听我活得多好!快来看看我有多牛。”
这样的炫耀,有没有挤压实干的时间?这样的炫耀,有没有取代对未来更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减少实干的热情?
如果做了一件事,却反复地说几次,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负面效果:没挣到几个钱,却觉得自己一直在工作。
说与做,消耗同样的能量,说得多了自然就做得少了。虽然目标的可视化非常重要,但一旦过度,就很难分辨幻想和现实了。
在花了那么多时间空想和空谈之后,难免会开始相信自己离目标近了一步。而更糟糕的是,未来万一遇到了难题,我们甚至能冠冕堂皇地把责任一丢,因为“我们已经努力过了,可还是不管用”。
成长的本质就是痛苦挣扎。而“说”,是有疗效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做”的替代。
各种想法、各种说法,是让当事人减少了行动,还是促成了行动?
这可能是“自我”和“自信”的界限,也可能是举棋不定时,90%会适用的标准。
4.3,成名还是成事?
人生的点名册上写着两个名字,“赫赫有名的某某某”和“伟大功绩的无名成就者”,点到哪个名字时,你准备举起手来呢?
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就不再是“我要成为谁”,而是“我要成就怎样的人生”。暂时将个人利益搁到一旁,问问自己:我的选择服务着什么样的使命?遵循着什么样的原则?我想成为人群中的平凡一角,还是完成一些不一样的任务?
4.4,做一名学生
甘于拜师,潜心向别人学习。
做一名学生,是主动地将自我和野心交予别人处置。这好比给自我主义加了层房顶,设好了上限。
强者的人生,会找到这样的三个人:
加号,代表找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做他的学生;减号,代表找到略逊一筹的人,做他的老师;等号,则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向他挑战。
“加减等号”,是为了让咱们能从他人身上得到真实、持续的反馈,过滤掉把我们凌空架高的自我主义。
“做一名学生”的思维,在不同职业,都可以应用——
科学家,必须掌握学科的核心准则,追踪前沿发现。哲学家,必须深入思考,像苏格拉底一样自省,承认自己所知甚少。作家,必须读书破万卷,还要了解、挑战同时代的写作者。研究历史的人,必须学习古代史、近代史,还有不同时期各自的不同之处。职业运动员,背后有一队教练的指导。强大的*客,也要借助智囊团的帮助。
“做一名学生”的思维,意味着不仅迎接那些不算温和的批评,甚至还得主动讨要某些来势汹汹、言辞犀利的声音。
4.5,少谈一点热爱,多谈一点目标
这里的“热爱”,指的是一种脱缰的激情,使上吃奶的劲儿,朝眼前目标奋力一扑。这样的热爱,主要是可持续性差。
想成功,需要的不是热爱,而是目标和现实。目标,是界限分明的激情。现实,是清醒和方向。
热爱是模棱两可:我喜欢……目标是斩钉截铁:我必须实现……我一定会完成……我愿为之付出努力。目标是一个“去自我化”的过程,是超越自我,向更高的层次追逐。除了目标,还需要现实:起点在哪?先做什么?当下需要做什么?如何确定正在奋斗的事业有助于我们?自我判断的基准又是什么?
4.6,学徒策略
最伟大的艺术,往往来自学徒模式——从米开朗琪罗,到莱昂纳多·达芬奇,再到本杰明·富兰克林,无一不经历“忍辱负重”的学徒阶段。
学徒思维是,请把自己和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或事,紧紧捆在一起,丢弃自我。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他们,要和他们同步向前。
4.7,束缚自己,和摆脱自己
那些最有成就的人,总是能“束缚自己”:他们从不激动,从不失控,永远冷静沉着,有耐心,有礼貌。
“有一种骨气,就是忍。”
而摆脱自己,主要是摆脱假想中的观众。
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一周没去上课而局促不安,他似乎听到全校都在窃窃议论,可事实是,甚至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
你的世界里没有什么观众,有的只是等待完成的工作,和预备学习的经验。
5,如果登顶,头脑清醒。
5.1,登顶以后,依然学习
成吉思汗之所以是世界史上最杰出的*事天才,是因为他善于以人为师。
蒙古国疆土所及之地,一切优秀技术、实践及发明,都被他毫无保留地学习过来。
每到一国一城,他都将占星师、文士、医者、思考家和谏臣汇集一堂,向任何能为*队发展建言献策的人请教学习。
甚至为了这一目的,他的*队在行*路上,都配备了翻译和审讯官(审讯官,哈哈)。
每打下一次胜仗,都助长了成吉思汗的英明神武,但同时也让他陷入新的迷惘无知。
而正是因为能正视这份迷惘无知,祛除自我,才让他继续披靡。
咱们不是成吉思汗,但是可以:
挑一本你略懂一二的书,开始读。找一个身边人人比你懂得多的环境,开始学。主动去体验这样一种感觉:心中最根深蒂固的认知被动摇、被怀疑,让自己狠狠地尴尬。
5.2,放下权力、控制
权力并不总是表现为颐指气使,也会表现为:这是我的,我应得的。与自己相比,别人的时间显得不那么值钱。
控制使人武断:一切必须按我想的来,再小、再不合逻辑的事也要我说了算,只为巩固那点儿可怜的话语权。比如:在机场和地勤争论,打电话与客服冲突,对赶来核实索赔信息的保险代理,更是劈头盖脸一通埋怨……(欢迎列举,我觉得之前经常中枪,哈哈)
5.3,组织的大局,授权,整合资源
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第一次正式以总统身份回到白宫。他走进办公室,副手递上两封当天早些时候寄来的、标了“隐私机密”的信。
艾森豪威尔的第一反应是:“别给我还没拆封的信。”他语气很硬,“这就是我雇你们来的目的。”
这不是摆总统架子,而是为了让自己处理最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授权,整合资源。
能成大事者,会确定工作的轻重缓急,并将任务分配到值得信赖的人手上。
组织的管理者,勤能补拙就成了非常危险的想法。
德罗宁自己是汽车天才,但是创办的公司却破产,德罗宁牌汽车退出市场。就是因为他事无巨细,坚持过问每件事。
授权,调整,不狂妄地以为自己的精力可以hold得住一切,也正是摒弃自我、更加谦逊的表现。
6,如果失败,别求同情,需要的是目标、自制、忍耐
马尔克姆曾经是犯罪头子、黑社会大哥,曾经多次进宫,无恶不作:*博、贩*、拉皮条、持枪抢劫。
他被判了10年。从年2月开始执行,当时的他还只有21岁。
入狱后,马尔克姆选择了学习:“从那时起,一直到出狱的每一分钟,我要么在图书馆里看书,要么躺在铺上看书。”
出狱后,他成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如果不是被刺杀,也许影响力不低于马丁.路德.金。
一生的时间分为两种:
死时间,此刻人们选择被动,消极等待;活时间,此刻我们学习、行动,积极利用每一秒钟。
每当遭遇失败,身处没有选择、也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时:这是你的死时间?还是活时间?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败”的情绪,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负面情绪:厌恶、愤怒……
自我,就是放任、放大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让它们成为对自己的惩罚。
7,绝对自控,落于行动
如果最后咱们回归到本书的中文书名,《绝对自控》,以及副标题的“硬派自我管理手册”,再到腰封上我读完全书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的“烟瘾、贪食、拖延症、挫折感、不专注、得意忘形……直击日常失控的共同根源”,也许“自控”就是把自己的情绪,“绝对自控”地约束在相对稳定的带宽内,得意不狂,失意不浪,日行30公里,确保可持续……地行动。
“你不能因计划而立名。”亨利·福特这样说。
最后,看下克林顿的轶事,他是如何通过收集便条卡,收集成总统的。
比尔·克林顿年轻的时候收集了很多便条卡,上面写着,将来等他进入*坛后,也许会有帮助的人的电话号码。每天晚上他都习惯性地翻阅这些卡片,给上面的人打电话、写信或通过其他方式增加联络。许多年过去了,卡片越攒越多,加起来足足有一万多张(在卡片信息被收录到电脑之前)。正是这些卡片,把他一路送到了美国总统的位子上。
so,三分学习,七分践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