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寺院过堂规矩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7_1/

一、过堂简介

“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寺院中每天两次过堂,早、午斋各一次。

在中国寺院丛林中,僧人们吃饭的地方,叫做“斋堂”。在斋堂中有一语:“五官若明金易化,三心末了水难消。”是说僧人在吃饭前要进行五种观想,所以斋堂又叫做“五观堂”。

过堂是一件严肃而又井然有序的法事。过堂时,都要按规矩行事。一听到云板响,大家就可以穿上衣袍,顺序排列,鱼贯而行进入斋堂,依次端身正坐,不可随便俯伏桌上。斋堂中间上首,是住持的座位,供养佛毕,住持开始取碗着筷,大家便也同时吃饭了。

佛家认为要过修行生活,必须借助人的身体,“身安则道隆”。要想身安,就必须要靠吃饭才能维持下去。要把吃一顿饭与佛法修行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教修行者是把吃饭只看做维持生命和治疗饿病的药物,让学佛的人从日常饮食行为中学会悟道。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要想解脱,首先必须远离贪婪。

在日常生活中,最能引起人们贪心的无过于美好的饮食。因此,佛教要求比丘在饮食的时候,应当生出“厌治”,即厌恶它的观想。如何“厌治”呢?《大集经》中说:怎样修习饮食无快乐的意念呢?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当比丘持钵时,就在内心想念“饮食无快乐”。通过用意念境况来调整现实境况的办法,制伏自己的狂情、贪婪,达到不可乐、远离的解脱效果。

二、吃饭之前要观想

前面所说的“食不乐想”,极容易诱导人们生出厌食症之类的病态心理。从正面认识饮食与解脱生活的关系,是必要的。中国寺院僧人们实行了在过堂吃饭时进行“心存五观”的修行方法: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之不易和施主付出的代价。考察一粒米乃至一碗饭,从农民播种,到煮成熟饭,需要付出多少汗水。

2.反省自身德行:借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五分律》说:“若不为解脱出家者,不得受请。”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生死,而是为了其他目的,如为生活所迫,出家之后不做禅、不诵经、不办僧事,没有资格接受供养。

3.防止生出诸种不良之心:比丘食时应该对所受的食物,如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嗔心。

4.正事良药:食饭如服药,为除饥渴之病而受食,不应分别饮食好恶。

5.为成道业:在道业没有成就之前,还需要这个身体,色身的相续,必须借助饮食,体衰多病,难成道业。所以吃饭是为修行成道。《持世经》说:倘若不为修道,只是满足色身需要,即使受人供养一杯水也不行,何况其他东西呢?多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三、进食的规矩

在进食的过程中,根据戒律,还须遵行一定的规矩。《百丈清规.日用规范》中说:“吃食之法,不得将口就食,不得将食就口,取钵放钵,并匙箸不得有声。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喷嚏。若自喷嚏,当以衣袖掩鼻。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单钵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食时须看上下肩(周围),不得太缓。”

过堂时的所有规矩,大家是必须要共同遵守的。等到全体饭毕,又同时寂然回到僧寮。住持如向大众讲话,便先停止吃饭。在大众饭食时讲话,名为“表堂”。

四、“经行”与斋僧

在饮食完毕之后,通常要进行“经行”。经行就是在寺院内、山林、水边、道路等处散步行走。通常在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沉瞌睡时,就起而经行,这是僧人们调剂身心的修行方式。据《四分律》解说,经行可得五种利益:能远行,能静思维,少病,消化食物,能长时间地禅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