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扩大性自杀 [复制链接]

1#

头条中的新闻“失联母子已遇难:母子遗体已相继打捞上来并经家属确认了身份”的消息让所有看的人都唏嘘痛心,郑州30岁的母亲带着4岁的儿子跳河自杀,死者丈夫承认妻子曾被诊断为“轻微抑郁症”,很显然,遇难女子的抑郁症并非“轻微”,否则不可能自杀,而且是带着儿子的“扩大性自杀”;此前,同样是头条消息:香港名媛罗力力抱着5个月大的孩子从高楼坠落,警方排除他杀,同样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扩大性自杀。

看到“扩大性自杀”,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这并不奇怪,扩大性自杀是一个医学专业术语,指的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带着自己最亲的人一起自杀,或者先杀死自己最亲的人后再自杀。你没有看错,抑郁症患者死前杀死的不是自己的仇人,而是自己最亲的人。扩大性自杀并不多见,但是后果很严重。我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了近30年,仅接诊过一例实施过扩大性自杀的病人,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自行终止(将*药拌在食物中,自己和儿子一起吃,吃完就后悔了,自己打电话求救);最早看到扩大性自杀的实例是在电影《禁闭岛》中(每次给学生上课都要用到的病例),影片男主角的妻子患有躁郁症(现在的诊断名称是双相情感障碍),准备自杀,就先将自己的三个孩子杀掉,极度痛苦的男主角枪杀了自己的妻子,此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回忆中。

头条中的新闻“失联母子已遇难:母子遗体已相继打捞上来并经家属确认了身份”的消息让所有看的人都唏嘘痛心,郑州30岁的母亲带着4岁的儿子跳河自杀,死者丈夫承认妻子曾被诊断为“轻微抑郁症”,很显然,遇难女子的抑郁症并非“轻微”,否则不可能自杀,而且是带着儿子的“扩大性自杀”;此前,同样是头条消息:香港名媛罗力力抱着5个月大的孩子从高楼坠落,警方排除他杀,同样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扩大性自杀。

看到“扩大性自杀”,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这并不奇怪,扩大性自杀是一个医学专业术语,指的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带着自己最亲的人一起自杀,或者先杀死自己最亲的人后再自杀。你没有看错,抑郁症患者死前杀死的不是自己的仇人,而是自己最亲的人。扩大性自杀并不多见,但是后果很严重。我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了近30年,仅接诊过一例实施过扩大性自杀的病人,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自行终止(将*药拌在食物中,自己和儿子一起吃,吃完就后悔了,自己打电话求救);最早看到扩大性自杀的实例是在电影《禁闭岛》中(每次给学生上课都要用到的病例),影片男主角的妻子患有躁郁症(现在的诊断名称是双相情感障碍),准备自杀,就先将自己的三个孩子杀掉,极度痛苦的男主角枪杀了自己的妻子,此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回忆中。

非医学大众可能很难想象患者的心理,为什么要杀掉自己最亲的人?看到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新闻下面有人评价:抑郁症就是这样,在人前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甚至还会展现出乐观开朗的一面,但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作为一名资深精神科医生,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评价,显然,这是从普罗大众的角度看抑郁症。从专业角度看,抑郁症患者绝不会“没有任何征兆”的自杀,多数患者在自杀前很长一段时间已经表现出逐渐加重的抑郁症状,只是未引起家人的注意,大多数家人都坚信“她/他不会自杀,她只是暂时想不开,想开就好了”。正是这种“想不开”的想法使得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成功,这并非危言耸听,由于缺乏疾病知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抑郁症(目前的诊断名称:抑郁发作)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而非心理问题。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病人而言,脑内有生物学改变(目前尚未研究清楚真正的病因),需要药物、心理、物理等综合治疗方法干预;而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健康人群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只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即可解决。

具体来讲,抑郁症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核心症状群(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活动减退);心理症状群(认知功能损害如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下降;负性认知模式如只看到事物消极悲观的一面;自责自罪,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自杀观念行为,包括扩大性自杀;精神运动性迟滞;焦虑;短暂、片段的幻觉妄想、自知力缺乏);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如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心慌胸闷、恶心、全身游走性疼痛等非特异性躯体症状;进食紊乱,多数食欲下降、消瘦;不明原因的疲乏,多卧床;性欲及性能力下降等)。门诊有很多患者不愿接受抑郁症的诊断,向医生强调:我就没有自杀的想法,我不是抑郁症;统计学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观念的比例有50%,自杀率是10%-15%,所以没有自杀观念不代表不是抑郁症,只要抑郁症状影响了个体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能力或者给个体带来了痛苦感,就需要接受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都是可以恢复至病前状态,不要因为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而拒绝接受治疗,致使抑郁症状逐渐加重,最终出现自杀、甚至扩大性自杀的严重后果。

非医学大众可能很难想象患者的心理,为什么要杀掉自己最亲的人?看到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新闻下面有人评价:抑郁症就是这样,在人前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甚至还会展现出乐观开朗的一面,但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作为一名资深精神科医生,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评价,显然,这是从普罗大众的角度看抑郁症。从专业角度看,抑郁症患者绝不会“没有任何征兆”的自杀,多数患者在自杀前很长一段时间已经表现出逐渐加重的抑郁症状,只是未引起家人的注意,大多数家人都坚信“她/他不会自杀,她只是暂时想不开,想开就好了”。正是这种“想不开”的想法使得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成功,这并非危言耸听,由于缺乏疾病知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抑郁症(目前的诊断名称:抑郁发作)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而非心理问题。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病人而言,脑内有生物学改变(目前尚未研究清楚真正的病因),需要药物、心理、物理等综合治疗方法干预;而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健康人群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只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即可解决。

具体来讲,抑郁症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核心症状群(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活动减退);心理症状群(认知功能损害如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下降;负性认知模式如只看到事物消极悲观的一面;自责自罪,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自杀观念行为,包括扩大性自杀;精神运动性迟滞;焦虑;短暂、片段的幻觉妄想、自知力缺乏);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如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心慌胸闷、恶心、全身游走性疼痛等非特异性躯体症状;进食紊乱,多数食欲下降、消瘦;不明原因的疲乏,多卧床;性欲及性能力下降等)。门诊有很多患者不愿接受抑郁症的诊断,向医生强调:我就没有自杀的想法,我不是抑郁症;统计学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观念的比例有50%,自杀率是10%-15%,所以没有自杀观念不代表不是抑郁症,只要抑郁症状影响了个体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能力或者给个体带来了痛苦感,就需要接受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都是可以恢复至病前状态,不要因为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而拒绝接受治疗,致使抑郁症状逐渐加重,最终出现自杀、甚至扩大性自杀的严重后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