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巧妈咪(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前两天,我去朋友张姐家做客,刚一进门就感觉气氛有点不太对劲,只见朋友9岁的女儿毛毛坐在客厅沙发上,一张小脸气鼓鼓的。张姐看了女儿一眼,忙说“快叫阿姨好”,毛毛瞅了一眼我们,半天才开口出声,表情有点别扭,我看张姐脸色不太好,赶忙说:“我给毛毛带了点小零食,让她回房间吃点吧!”张姐同意以后,毛毛拿了零食马上进了自己的房间。
毛毛走后,张姐无奈地笑了笑,对我说:“哎!这孩子现在脾气可大了,上午我带着她去逛超市,她看中了一个玩具套装,当时就非得要买,我说最近已经买了很多玩具,不能再买了,毛毛竟然跟我闹脾气,回家还一直在生气,怎么劝也没用!”
看着烦恼的张姐,我安慰了她半天,她才心情好点。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有礼貌,可有时往往事与愿违,碰上一点就着的“火药桶宝宝”,我们该怎么做呢?还要先弄明白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为什么爱发脾气?
1、身体不舒服导致情绪敏感
有些时候,孩子发脾气可能只是身体不舒服,头晕、肚子疼、困倦、饥饿都会让孩子情绪更加敏感,大人有时不还会有起床气吗?孩子年纪尚小,情绪控制能力弱,又表达不清楚,就会变得异常烦躁。
2、溺爱型家长容易养出“窝里横”型孩子
有些孩子是“窝里横”类型,这种孩子往往出门在外见到生人会害羞,不太善于交流,在家里却像个小皇帝。
“窝里横”型孩子很可能有个总是对他让步的父母,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缺乏界限,让孩子觉得即使乱发脾气也不会有什么后果,甚至可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任何要求。
孩子有了这种习惯,家长一定要及时帮他纠正,不然以后走向社会,孩子缺乏沟通能力,不能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肯定是要吃亏的。
3、家长时常忽略孩子的内在需求
就像小宝宝会用哭闹来表达需求,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会不自觉地用大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要求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想法和情绪。
比如,做父母的可能都有体会,孩子会执着地重复做一件事情,喜欢读同一本书,一直抱着一个娃娃睡觉等,这时你如果用成年人的思维不停地劝他换换别的东西,孩子就会不满了。
4、家长遇事容易暴躁导致孩子有学有样
央视推出过一部纪录片《镜子》,其中有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我们常常说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是原件,冲动暴躁型的家长养出“火药桶”孩子的可能性太大了。如果你总是心情不好就迁怒于家人,孩子也会变得不会平和地与人相处;如果你遇见不顺心的事情总是负能量爆棚,孩子可能也会变得容易焦虑急躁。要想养出平和宝宝,家长也要温和有礼才行。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作为父母,还要从原因入手,学会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良性的沟通可以让孩子积压在心中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也会让他们和父母的内心靠得更近,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以下这些错误做法父母一定要避免。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这些做法要不得
1、大声呵斥,也跟着发火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生气哭闹时,家长越是冲他吼叫,让他别哭了,孩子越是闹得厉害。如果孩子是因为不开心或者被忽略而生气,家长发火只会加重他们的情绪,而且,当父母都用发怒来解决矛盾,孩子又能从哪里学到管理情绪的方法呢?
2、贬低责怪孩子
“你这个坏孩子!”
“都是xx把你惯坏了!”
“这孩子太淘了,无法无天!”
“你作起来没完了?”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有句话说的对:坏孩子都是骂出来。当孩子没有控制好情绪时,有的家长会忍不住给他贴上负面标签,这样做会非常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对其成长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心理暗示,种下什么因就会结下什么果,家长总是不自觉地贬低孩子,好孩子也会慢慢变成坏孩子了。
3、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就像家长的情绪也需要表达,孩子的情绪也需要表达。当孩子像个火药桶一样情绪爆发时,有些父母会感到无所适从,索性不搭理了。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对他的情绪置之不理,长此以往只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心越拉越远。当孩子的内在需求真正被看见了,他的情绪自然会消失。
孩子发脾气,我们该如何处理?
1、家长首先要冷静
面对“火药桶”型孩子,父母要做“灭火器”型家长,而不是火上浇油,与孩子一起爆发。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行为容易走极端,因为父母情绪处理不当导致事态恶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年4月,一辆小汽车行驶在上海卢浦大桥上,车中一名在职业学校上二年级的男孩与母亲发生争吵,男孩一怒之下冲出汽车,一点犹豫也没有地跳下大桥,酿成悲剧。
7月,江西上饶15岁男孩因父亲劝说写作业,双方言语过激产生矛盾,一时想不通,坐在阳台想跳楼轻生,所幸父母报警后警察将男孩救下。
11月,温州的小林在与爸爸大吵一架后,独立买了火车票离家出走,警察找到小林并安抚了他的情绪后,被父母接回了家。
当孩子表达愤怒情绪时,家长千万要冷静下来,保持心态平和乐观,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情绪是会传染的,家长温和坚定,孩子也自然会慢慢冷静下来。
2、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妈妈是超3》中有一个段落是嗯哼坐在地上玩玩具,突然踩到了地上的一个钉子,脚受伤了,疼痛让他大哭起来,还很生气地将钉子远远扔开。
面对正在气头上的嗯哼,霍思燕比较平静地询问他情况,检查完发现不是很严重,她温柔地对嗯哼说:“肯定很疼吧。”并把他抱在怀里安慰,过了不一会儿,嗯哼就不哭闹,平稳下来了。
对于同样的情景,可能有的父母会说“哎呀,就是破了点皮,不至于,不要哭了!”这样孩子的感受没有被理解,他的情绪也会一直积压在心里。
需要注意的是,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等于一定认同他的行为,当孩子肆意发泄自己情绪,或者通过生气来让家长满足他的某种不合理要求时,家长既要回应他的感受,但同时也要温和坚定地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出门散散心、找朋友玩会儿、去运动一下等,转移注意力是个释放情绪的好办法,孩子年纪尚小,脾气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等他缓和下来,家长再心平气和地跟他讲道理,这样效果会比正在气头上跟他讲道理要好多了!
有一首诗歌叫《看见》:“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