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秋
有一句很在理的话:“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这句话道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见心理的健康,甚至比生理的健康还要重要得多。
事实上,我们很多的生理疾病,都是因为长期心理不健康,比如、情绪暴躁、焦虑、压抑、抑郁等等,而导致出来的。
除了心理健康以外,还跟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息息相关的,这三者只要做好来了,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有了大大的保障了,尤其是心理健康,这个事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重视,而现实中,心理健康却总是受着外界的影响而影响,我们似乎很难去左右保障它一直健康下去。其实,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为此多去努力和重视起来,堡垒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所以需要我们去雕琢和提升起来。
在以往的咨询中,我碰到很多的“问题少年”,他们中有焦虑的,也有抑郁的,甚至出现躁狂的也不少。
在他们的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家庭”。
我们常说,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是有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父母们的影响的。
今天来说一个案例,或许这个案例给不了你什么准确的答案和做法,但是启发是比较大的。本身心理咨询也好,或者指导你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也罢,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标椎答案,怎么做?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个性和实际情况,并遵循一些正确的理念去做就是最正确的了。
我记得,有一个高三女孩子,她的情绪一发作,一受到刺激,她就会用刀片划自己的手臂,把自己的手臂划得伤痕累累、血淋淋的,看了着实令人心疼!难受!
因此,她的妈妈可谓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恨不得孩子的伤自己来背!但又无计可施。
非常的担忧和焦急,急医院治疗。
可是孩子不配合,急得自己也都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了,致使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的,曾经好多个晚上,经常做噩梦,梦到孩子出事了。
这位妈妈的情形,其实就是典型的因为长期焦虑、紧张、恐惧导致的,正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心疼孩子的同时,也很是心疼这位妈妈,可是她却一直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继续伤害着自己和孩子,她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明明是爱孩子,可是得到的结果却如此的惨不忍睹?
我从沟通中了解到了,这位妈妈从小就非常溺爱孩子,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自己都包揽了起来,看似无微不至的爱,其实折射出这位妈妈的保护欲、控制欲过于强烈了,事实上经过了解也确实是如此。
因为妈妈控制欲特别强,所以经常指责孩子做事,“不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这样做是错误的,不对的!你应该这样做!”。等等。
妈妈经常性地指责和否定孩子,使得孩子完全找不到被认可的感受和尊重的感受!反而滋生了满满的自卑感与不满的情绪,她认为妈妈确实是爱她的,但是给她的爱,却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一度认为妈妈的爱是自私的,完全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爱我的,却从来没有问过我的内心感受和心理需求。
我想这样的妈妈在现实真的有很多很多。妈妈们控制欲太强,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孩子,使得他们内心积压了很多的不满和痛苦,却又无力反抗,积压越来越多的时候,终究会爆发出来。会生病的!
女孩就是在妈妈这样的庇护下慢慢长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心智、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了,对于妈妈的这种关爱,存在着诸多的不满,但是又不敢乱发脾气,于是一直压抑在心里,直到有一次,女孩终于忍受不了,而朝妈妈乱发了一顿脾气,而这时的妈妈也觉得委屈,认为自己一直好声好气地伺候孩子,可是孩子还不理解自己,于是自己也失去了控制,说出了一些伤孩子的话。
而这样的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最后孩子也慢慢的因为不被理解,痛苦的患上了焦虑抑郁症和躁狂症。
孩子说,“只要看到妈妈生气、着急,她就特别的开心和刺激。”
其实这背后的心理因素是孩子在报复妈妈。这都是因为妈妈不懂自己,不理解自己,更不懂尊重自己,是妈妈把自己逼成这样的,所以我要发泄自己的情绪,我要惩罚妈妈。
在我看来,这也是女孩子的一种自我伤害,背后则是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意。
她是多么渴望妈妈能够理解自己啊!可是,妈妈总是不能改过来!
这都是观念的不一致,爱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相处模式出了问题。那么迎接彼此的就是对抗和灾难!
在很多抑郁症的家庭中,我发现很多父母都不懂如何去表达对孩子的爱,也无法和孩子正常交流。这可能是问题的根本,所以我们家属要学习,要不断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多去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把自己所谓的爱,强加在孩子身上,那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如果父母不能够去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同频率,那么相处起来就会很累,长久下去,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上经常用“容器”来比喻父母们的宽容和爱,这个容器的比喻,在我看来确实确道出了家属们的本质。
即:当患病孩子有负面情绪发生时,或者说有不满发泄时,父母需要引导孩子们发泄释放出来,不要一味地压抑在心里,因为这是情绪垃圾,需要把它丢出去,而父母就是那个垃圾容器。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家属,通常就是这样一个“容器”。
虽然有些委屈,但是父母们还是需要认清现实,即:孩子是真的病了,多点包容和改变吧!不去和孩子计较,更不能去和病人计较,只要往这方面想,或许父母的内心也就平衡了很多。进而也就能够接纳孩子所有的负面情绪,即便自己受了点委屈,也能去化解,然后把孩子的负面情绪接住之后,再来安抚孩子,引导孩子,用一种更加理解和温和的方式去加以建议和引导。
如此一来,问题孩子的内心便会被安抚和平静下来,他们的心智、感恩之心、理解你的心,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