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容貌焦虑和年龄羞耻 [复制链接]

1#

(一)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归属。

人最初的群体归属,来自于幼年成长的原生家庭与原生族群,这是我们原始归属的0.1版本。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沒有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除了原生家庭,还有一个概念叫原生族群(原生群体)。

原生族群是指个体幼年生活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以及各自的近远亲戚、居住地的邻居、父母的同事朋友、父母劳作生活的群体(比如村庄、乡镇、各种大院、高校、研究所、单位、公司),使用的方言、主要的食物还有当地的人文风俗。

原生族群就像一个小社会,通过耳濡目染,内化到个体的观念、想法、情感以及思考方式,甚至讲话方式里,影响个体的心智发展。

由于原生族群中的大多数个体在心理上都有相似的原始结构,就像楼房的地基一样,看不见,但实实在在已经形成;

使得很多人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走出原生家庭,但在内心层面上很难走出原生族群。

忠于原生族群、认同原生族群、以及如何在原生族群中争得一席之位从而获得族群的重视成为不少人内心一辈子的价值依存,这些心理常驻内容在个体成人后,顺理成章的主宰着其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今天提到的“容貌焦虑”与“年龄羞耻”,可以说是无法与原生族群分离的心理衍生物的典型代表。

最早形成容貌焦虑来自以父母为代表的主要抚养人队伍口中的各种评价:“丑”“难看”“比不上某某好看”“什么都好,就是眼睛太小”“漂亮”“美丽““好看”......

之后随着个体生活领域的扩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教育经历,让“人生步履”逐渐进阶到1.0版本,在这个版本里,青春期时期的容貌焦虑达到一个峰值,例如为脸上青春痘而烦躁不安的孩子们。

如果说踏出校门,走入社会是高阶的1.0版本,这个版本的容貌焦虑只增不减,年龄焦虑也随之而来。

2.0版本是中年,中年危机里的容貌焦虑与年龄焦虑相应而涨,并且年龄羞耻冒头。

......

容貌焦虑与年龄焦虑的核心是害怕失去;

害怕失去位置,失去关系,失去良好的自我感觉......

由于原生族群对孩子的高要求与高期待,

让孩子没有可以允许状态不好状况出现的体验,

这些担忧以容貌焦虑体现。

当这些焦虑无法被个体容纳,不得不通过投射到原生群体,使内心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来缓解焦虑,久而久之,内心会自动通过内化了的原生群体获取个人价值感,反过来被这些原生群体束缚、控制、道德绑架。

(二)

如何处理容貌焦虑和年龄焦虑?

处理容貌焦虑和年龄焦虑的关键在于:分离焦虑。

这种分离不仅是现实层面与父母主要抚养人的分离或者内心层面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这种分离还来自心理层面上对“归属感”的告别。

这种归属可以是一种价值观,或者是对竞争的解读,或是一个比较,一个优越感,甚至是一个自卑的归宿;无论是现实或是想象,呈现出来的是原生群体的主要内容。

有一些人在生活中很难感受到幸福快乐,因为他的幸福快乐困于他在“原生族群”中的位置。

举个例子,如果“亲戚家族”是他内在归属群体,他就会在亲戚家族里寻找他的位置。

亲戚家族中的价值观\信息\人群的对他的看法以及他内心对自己在这群人中的定位都决定了他的“幸福快乐”。

常见的是有一些人早已远走他乡,成家立业,在当地谋得一席之地,但内心一直为之奋斗的“理想”仍然是过往亲戚家族的期待或向往。

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他内心的坐标轴,并通过比较的方式找到他的坐标、他坐落的位置。

比较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容貌,钱财,职位,甚至配偶。

容貌与年龄带来的焦虑往往不是“我不好看”或者“我老了”,而是在我的内心归属群体中,我认为我会因为“不好看”或“我老了”带来位置的下落,不再有价值,失去优越感,找不到自己在人群中的c位或靠近c位,最终会被抛弃。

最初仅仅是一支口红,用了会精神一些;

后来学会化妆,喜欢化妆后的自己,让妆容不可离开;

继而是整容,其实是用刀子和时光作战,战场是这张“脸”;

当战场是“身体”的时候,“自己”还能剩下多少?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人对整容、整形上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停不下来。

一旦停下来,就会再次感受到容貌焦虑的煎熬,价值的空寂。

这种对外在极致的追求不是没有意义的,它能使个体获得在这个所谓“内在容貌团体”中食物链的高端,可以保有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自欺欺人的“赢”,不但“赢”得团体中的大多数,还可以“赢”过时光的残酷。

通过改变自己的容貌,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自己才会被认可,被爱,被喜欢。

就像理想化的父母,无非忍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一样,岁月的沧桑与时光的流逝也不能在自己身上留有痕迹。

不论战场是脸,还是身体,

“我敢对我自己动刀子”都会有一种自我主宰的感觉。

“我敢不要你们给我的东西”都会有一种青春期逆反的力量。

这里面包含着对原生族群既认同又反抗的矛盾情感。

这种优越感,虽肤浅但实用,尤其沉浸在某个团体(群体)中的个体,会因此脱颖而出,极大满足内心的虚空;同时,也增强了对内心原始族群的依赖。

这种依赖往往与满足心理上的归属感相依存,就如同我们幼年无法离开父母,甚至无意识的讨好父母以获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