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心理师不要用爱控制我贪食症母女 [复制链接]

1#

最近大家都在追《女心理师》,剧情丝丝入扣,*,*,井柏然都演得非常到位。

看到患有贪食症的女儿静静与妈妈的这几集,心里倍感压抑,又心疼静静,又心疼妈妈,心理生理都备受煎熬。

静静的妈妈独自抚养静静长大,伴随着优秀的静静成长的,还有与日俱增的歉疚感。

妈妈望女成凤,给孩子细致规划生活与未来,孩子越来越长大,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开始叛逆,有了自己的想法,又觉得对不起妈妈,最后用“贪食”的方式释放压力与情绪。

妈妈发现了静静的情况,非常担心,找到女心理师“*”寻求帮助。

女心理师也竭尽所能,温暖和帮助静静。

一边追剧,一边也会想起,我们童年的时候,有时候被妈妈“控制”,和静静一样,一面“迎合”着母亲一边“愤怒”地不可遏制。

今天我们来谈谈迎合者的心理,为什么我们接受了母亲的“好意”,却越来越“愤怒”?

迎合者与歉疚感

迎合游戏的具体逻辑是:我这么为你考虑,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坏人,我们不如分手。更直接的表达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个大坏蛋。

不过,迎合者和支配者、依赖者、诱惑者不同,迎合者太想做个好人,在关系中很长时间都意识不到自己有威胁性的信息存在,他们无法主动发起攻击。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迎合者虽然容易被人夸奖说这个人真好,但他们很难收获深度关系,因为大家和他们相处时会有各种不舒服。

因为他们不真实,毕竟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像从他们身上剥离掉一样;

也是因为,迎合者特别容易给别人制造内疚感,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迎合者,在我们身边广泛存在。

我来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妈妈辛辛苦苦地做好了饭,等全家人都坐到桌子上时,却发现妈妈自己碗里是一碗剩饭剩菜,她说不能浪费食物。这个时候,你就容易生出一种内疚感,但如果你是一个不能承受内疚感的人,那你可能就会生出一股愤怒。

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海瑞因塔是一个中年单身母亲,有两个10多岁的孩子。她每天要开车接孩子上学和放学,当孩子坐上车后,她一定会提醒两个儿子锁好车门。

然而,当孩子们试图这样做时,却发现车门已关好。

这位妈妈在做什么?她为什么多此一举?对此,卡什丹的解释是,这是迎合者的经典行为模式。锁好车门是意识层面的奉献,海瑞因塔以此显示,她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而提醒孩子们去锁车门则是潜意识驱使的,她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们发现,妈妈已经做了奉献。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话:

和你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很好,于是我就爱上你了。

可是,和迎合者在一起,你虽然容易收获好处,但你容易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是个混蛋,如果你不接受这种自我感觉,那你势必会远离他们。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还会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两个儿子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成了问题少年,常在学校和社会上制造一些麻烦,而这是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这愤怒本来是要对妈妈表达的,但妈妈这么好,他们怎么可以生妈妈的气,于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到别处去了。这两个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种疏远是为了减少妈妈迎合自己的机会,那样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为什么要这样委屈自己?这也是支配者为什么钟情权力、依赖者为什么喜欢依赖的原因。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

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的两个儿子的互动过程。在她没有改变迎合的行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们就越想远离她。不过,迎合的游戏并不是永远无效的。

这也就是静静和母亲,最后关系紧张,面临破裂的原因。

实际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这常常是他们能靠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唯一方式。

很多堪称“愚孝”的迎合者,其中女性居多,而且她们的父母基本上都重男轻女,对于这样的女孩而言,她们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献,为父母或者为兄弟。

我们文化中的迎合者被我们称为“中国式好人”,也导致我们对“中国式好人”又觉得愧疚,又觉得愤怒。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要和我们自己的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赢了孩子。

当静静的妈妈,真正地去理解和尊重静静的感受,静静也与妈妈共情但不怜悯,母女的关系真正地变成了朋友。

到那个时候,爱不再用于控制,静静的贪食症也会慢慢自愈。

一起保持和善与坚定

一起培养内心有力量的孩子

和Cici一起加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