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最笨的方式来做糖 [复制链接]

1#

用最笨的方式来做糖。

小时候

最快乐的记忆

往往都与吃有关

父母出差回来

带回的不仅是浓浓的思念

还有其他城市的味道

在那个没有添加剂的年代

吃是最简单自然的享受

那时的人

对待食材是尊重的

在那个惜物的年代

人们希望每一种得来不易的食材

都能在口腔中尽情的绽放

直到现在

偶然想起的还是儿时的味觉记忆

与之成趣的是

小时候贪食的场景一一

浮现在眼前

儿时的幸福

味觉的记忆

春天的胡同里,叫卖的仅是驴打滚儿、切糕和大排叉儿……。那声声的叫卖声,悠远、飘渺、好像带着蜜的音色,使孩子们不管在哪忘情玩着什么,也无论这声音有多遥远和多微弱,肆意玩耍的孩子就好像分裂出另一自己,专注地等待这种叫卖声的到来,一旦听见精神立马为之一振,丢掉手中的一切,过去围住小贩快速通知家长。

这种声音,对于家长而言就是烦人的噪音,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天堂的音乐,就像稍微长大后听到的崔健和窦唯的音乐。

到了知了声声叫的夏日,无论再阳光单纯的少年,心中都有一份夏的烦躁。最盼望的是,就是那冒着幽幽“冷气”的酸奶大冰腕了。即使现在想起那个场景时,心中的躁气都能消了一半。

先细细的一颗颗吃掉上面顶着的水果,再用勺子悠然而缓慢的挖出那凉丝丝中的蓬勃酸甜,就像艺术家小心打磨自己作品一样,那时的自己小心地打磨的理想中的味道。在大热天的树下吃罢一碗,瞬间精神起来。从此,对“爽”的理解比语文老师教我百遍都管用。直到多年后,患上严重强迫症的自己,在解开困扰自己多年商业模式时,才又一次体会爽的感觉。

秋天的街上,那裹着细沙和糖蜜的栗子在路边刷啦刷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充满香气,栗子个头不大,但个个饱满香甜。下学回来,能贪婪地闻上一鼻子也是一种幸福。因为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在家周围有一个闻名全城的糖炒栗子店,都会提高这几条街里幸福指数。

到现在,我还常常开车跑遍大半个城,就是尝尝正宗的口腔体验,台湾流传归来一个词,叫做“小确幸”,或许说的就是这种日常的小幸福。

冬日的寒假,守在火炉旁边,边烤火边等待着甜糯糯的红薯,那红薯常常烤焦而却一点不会耽误吃,掰开黑糊的皮,冒出热气腾腾的红薯瓤儿,沙沙糯糯,还没有到嘴边,口水已经流出来。细细吃完,身子也热乎起来,又跑到街上的玩,胃里和心里都充实了许多。好像外面再冷冽的寒风,也无法中和胃里泛出来的温暖。

那时候的人们从来没想到过给孩子喝奶粉会致残,也不警觉苹果皮上会不会有剧*农药,人们顶多在意菜叶上虫眼是不是太多了。后来,虫眼和虫子都消失了,苹果也变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并且有无数的品种,但是已经尝不出当年的味道,那简单又丰厚、绵长而存粹的味道。

当我们长大,追寻各自的大事业和铁饭碗,富裕也好,应酬也好,周围环绕起无数美食的时候,是否忘记了当初那一碗何其香甜热茶糊,而今我们几乎可以用钱购买到这个星球的任何食物,却已再难找寻到记忆中味道和食物中蕴含的感动。我们失去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安全、美味的食物,可能正在失去的是最简单、原始的幸福,失去可能是没有味觉记忆的故乡和童年。

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从设计师转型做农产品,做小农守艺这样一个农产品品牌。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找回童年的味道,找回那个健康、美味、简单的味道,以此安慰更多像我一样思乡人的舌头和心。我始终觉得,小时候对食物的贪恋会提升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指数。

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互联网时代给每个梦想提供了很多可能。我们带着敏锐的眼睛和脆弱的翅膀,开始寻找,长途跋涉,寻找能唤起我们童年味觉记忆的食品,但多数是失望,因为绝大多数食品失去了食物的真诚,不在像以前那样,种植、制作、销售没有太多杂念,用最本分心态做好每一步,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门手艺。

工业革命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一切以效率为先,投机取巧是人的本性,坚守手艺成为傻、笨,用工业革命的手段成为聪明能干的代名词。说来惭愧,在小农守艺接触传统手工食品的两年时间里,经过我们上市的产品只有几个而已,符合我们心中好食品标准真的少之又少。

今年在谁最中国平台,特别想推荐给大家一款我们最受欢迎的产品:花生酥糖。很多消费者对他情有独钟,而这块糖的背后,是一个有关坚守的故事。

我们相信,再美味的食物,如果违背了天然健康的原则,仍不能称为好食物。所以,要找到集健康美味与评价于一身的食物,大概比齐聚世界三大男高音都难!样子差不多,但真正诚实制作好食物和为迎合市场的一时之需而生产的食品有本质的不同,只能说,它的样子好像而已,而你吃了,就懂了。

花生酥糖是唐山地区久负盛名而又平易日常的花生点心,它在当地的制作传统从民国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民国年间,常各庄的艾氏采用白砂糖和花生米为主料制成现在的花生酥糖,克服了之前传统小吃丝窝糖温度稍高容易融化、吃起来粘牙及甜香味味道不够纯正的不足,喷香酥松,别有风味,很快传遍四面八方。而今和很多传统食品命运一样,大浪淘沙只剩的几家老作坊还在坚持生产。

有些食品的制作需要的是精心,比如我们的另一个产品,青州霜柿饼。而此花生酥的制作真可谓工序繁多而手艺复杂。前后要经过“泡—漂洗—去皮—焙炒—筛选—磨料—温料—熬糖—拔糖—折层—打条—切酥—抻酥—冷却—包装”等数道工序——虽然主料只不过花生和麦芽糖两种。这其中确有很多技术上的关键环节,比如糖和花生末的配比,糖不够,花生末难以凝结,花生容易散掉,而糖过多则甜腻也不易起酥。

高师傅家的酥糖从花生的制作开始,都还是沿袭的传统制作方式——用大沙砾炒制,这样出来的花生更加酥脆,不油腻。最大程度的保持酥脆同时保留适当的油份。花生成末与糖稀反复混搅,当中凭借着多年的制作经验,掌握其微妙的温度和粘合度的变化。

紧接着就开始压,简单的一把刀,一柄尺,几乎凭借着天生的直觉,刷刷几下,笔直飞快,横切,竖切,然后就成了精巧巧的一方。虽然谈笑风生,却是用心制作。手工制作得当无需任何粘合剂和其他添加剂,加上糖与油的防腐功效,完全无防腐剂的制作依然可以常温保持三个月。制作原料除了花生与糖,不施它味。一方绵酥的好酥糖,全仗一双可以感知花生情绪变化的手艺。

这间老作坊,走进去,并不神秘,简单的设备一目了然,但是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味道。我想这味道并不仅来自于浓浓温暖的花生香,也来自于用最老实纯粹的手艺做酥糖的一家人。让人心生一种家般的踏实感觉。

这完全用花生所做出来的花生酥味道果真不同,酥香浓郁,甜而不腻,绵延的香气飘进觜鼻,咬第一口的时候似乎可以听到酥糖在嘴里崩裂开的声音,然后就是满载花生香的醇厚风味,回味无穷。

有人说最美味的食物能尝到幸福,儿时的记忆,在咬第一口的时候会通过味蕾与少年时味觉记忆相遇,再也不分彼此。眼角的潮湿,是对真诚的食材,是对老实的手艺最道地的肯定,没有炫技,没有欺骗,没有华而不实,最笨的做法可能就是最用心的做法。

当我眼见一个良心用料,用心制作的关于一个食品诞生的全部,里面竟然如此简单的逻辑:诚实。我们不是食品专家,但我们懂人,那些眼睛闪烁善良、勤劳吃苦的手艺人做出的食品,一般好吃的不得了。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出差的家长能带回来大城市的味道。这时候我总是希望能品尝到小地方的诚实。难得好物,请君品尝。时隔多年的味道,再一次与你相遇。

時隔多年的味道

再一次與你相遇

你把持得住嗎

小農守藝

花生酥糖

難得好物,請君品尝

(每包一斤)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誰最中國』微商城,立即購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