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信奉专注的力量,在一段时间里反复练习一件事,知道真正掌握。研究人员将其称为“集中式”练习。我们之所以相信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能看到效果。然而,眼睛蒙蔽了我们,让我们信错了对象。
如果把学习定义为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以及能够在以后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那么你获得某项知识或者技能的速度只是整个学习中的一个环节。等到需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的时候,你还能想的起来吗?
虽说练习对于学习和记忆来说至关重要,但研究已经证明,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更有效。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效,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明显,但随后而至的快速遗忘却不被人们注意。
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的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也更为实用。但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当练习有间隔、与其他内容有穿插且多样化的时候,你花费的努力就越多。你会觉得花了很多精力,但收效却不划算。
这种练习会让你感到学习收效来的更慢了,而且以前靠集中练习获得的快速改善和确定感都不见了。即便研究项目的参与者通过间隔的学习获得了更好的成果,他们也不将其视为改善——他们相信自己用集中练习的方式可以学的更好。
有间隔地安排练习,虽然感觉成效没有那么显著,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你在这段时间里出现遗忘,让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回忆学过的概念。这样做不是要让你产生领悟的感觉,你没意识到的是,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成果才变得更牢固。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它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出现了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利器,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
从感觉上说,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的慢。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到的东西,被编成了更简单、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在数学教学中,教科书本身就是集中式的:每一章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你要在课堂上学习,然后用作业练习。在学习新知识前,你得先在作业里完成20道例题。下一章又是不同类型的问题,你还是同样专心的学习并练习那种解法。在整个学期里,你都要这样一章接一章地完成这个漫长的征程。
但是到期末考试时,这些问题都被混在一起出现了:再依次解题的过程中,你会问自己改用那种算法。这种算法是在第五章、第六章、还是第七章的内容?你之前是在集中或内容彼此独立的条件下重复学习的,不曾练习这种重要的分类。
但在生活中,实际问题往往是以后一种方式出现的: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遇到问题与机遇,没有任何顺序。由于学习必须要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能辨别出“这属于哪一类问题?”这样才能选择并应用恰当的解决方案。
有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提高辨识能力。给鸟类分类是学习概念和做出判断的工作,而不是只靠记忆特点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学习那些划分学科与种的基本概念时,采用穿插与多样化练习就比集中练习更有帮助。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记忆与辨识需要“事实性知识”,这可以被视作“概念性的知识”低一个层次地学问。概念性的知识需要我们理解大结构下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分类学需要的就是概念性知识。
有人按照这个逻辑指出,练习检索事实与范例的方法不足以让人理解一般性特征,它达不到理解一般性特征所需要的智力水平。对鸟类分类的研究则显示事实恰恰相反: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辨识并区分复杂的原型(例如同一科物种的相似性),能帮助他们领悟背景与功能差异。学生了解这些差异,不仅是在获取简单形式的知识,还是在实现更深层次的领悟。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事实性的知识是直白的,而更高层次的学问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想辨别症状与症状间的联系,就要运用多种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所谓内隐记忆,是指我们在理解新经验的时候,会自动检索过去的经验。
最有效的检索练习,是那些可以反应出你今后如何运用自己知识的检索练习。决定你今后知识水平的,不仅是你知道些什么,还有你如何将你的所知付诸实践。
反思其实是一种帮助我们获得经验的练习。要求撰写日报或者周报,总结自己做过什么事情,成效如何,以及下次如何从不同角度入手,从而做的更好。每天反思就是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
关于练习的几条普适性原则
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小结
人们顽固的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认为这些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明显收效再次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
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性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这些技巧恰恰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进程,他们不会再练习中提高我们的表现。我们从表面看不到成绩的提高,也就没有付出努力的动力。
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的不少,但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的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
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意忘掉太多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复习。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抽认卡这种简单的工具就是间隔练习的最好例子。在重新看到一张卡片前,你会浏览很多其他的卡片。发展出自己的间隔练习体系,比如你想象成四个文件盒。第一个里面是你经常弄错的的学习资料,必须对这些内容频繁练习。第二个装着你擅长的学习内容的卡片,对于这个盒子里的东西练习地就不如第一个频繁,或许频率只有第一个的一半。第三个盒子里的卡片比第二个里的练习频率还低,以此类推。如果你错过一个问题,你就要把它往前挪一个盒子,以便更频繁的练习。
这背后的含义就是,掌握的越好地东西,就越不用经常练习。只要这个知识很重要,需要记忆,它就永远不会从你的练习盒子里彻底消失。
要当心熟悉这个陷阱:你感觉自己明白了某样东西,觉得不再需要练习了。如果想走捷径,这种熟悉会让你在自测时受伤。你必须自觉地说“好吧,我要强迫自己要把这些全想起来,要是我想不起来,那我是忘掉了什么,我怎么会不知道那个呢?”
穿插练习两样或更多的内容同样也提供了一种间隔。穿插内容练习有助于发展人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人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
与穿插内容练习一样,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能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对应方式进行适应。可以说,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这些学习效果在运动技能中就表现为潜在的习惯优势。
你需要打乱抽认卡的顺序才有效果。如果总按照同样的方式练习一种技能——那么你的学习效果就会因为缺乏多样性而大打折扣。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样貌。
学与不学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练习(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化加强(下次我要采用别的什么方法?)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这大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