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内卷化越来越严重,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容易使孩子们出现抑郁倾向,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造成令人唏嘘的后果。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数据显示,25~34岁组与35~44岁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45岁及以上组高于其他各年龄段。抑郁水平则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这一结果提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年4月17日晚间十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轿车打双闪突然停在车流之中,一女子下车,向后排说了些什么,随即上车,5秒钟后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年9月17日,武汉一九年级学生因被母亲扇耳光,乘人不备跳楼身亡。年1月1日安徽13岁女孩月考第一遭老师质疑后溺亡。年4月9日,河南郑州一中学生因将手机带到教室被通知叫家长,随后在学校教学楼坠亡。
究竟是教育上的缺失,还是孩子们内心太脆弱?是什么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孩子承受了父母过度的期望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加剧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思想认识。孩子们从小便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有很多尚在幼童时期的孩子都在被强制性接受父母所灌输的知识。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青春期的孩子普遍敏感冲动,而多数家长又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分数,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经常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孩子们长期处于高压之下,感受不到人生存在的意义,也自然不愿跟父母过多的交流,久而久之,孩子们内心长期的压抑得不到排解,情绪便会在某一瞬间顷刻瓦解,最终只能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来对抗父母。
很多父母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衣食无忧,只需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条件这么优越,自己当年那么苦都过来了也没抑郁,说你两句就抑郁了?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社会在进步,现在已经不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那个年代了,孩子们更需要精神世界的关爱。
其实孩子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类孩子通常会经常叹气,食欲不振,不怎么爱笑。而父母只是觉得他们是装的,就是不想上学。就算有些孩子确诊抑郁,这些家长也还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旧当众打压孩子,孩子面对这种情况也无可奈何,进一步加剧了内心的创伤。
知乎上“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其中有个评论将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说话不算数,喜欢不合时宜的炫耀、喜欢窥探小孩的隐私、喜欢对孩子发泄情绪、双标、自己永远是对的、不听劝、固执己见。
这就导致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被看见过,没有被在乎过,更没有被爱过,当遇到挫折时更容易钻牛角尖,产生极端思想,从而走上不归路。
“踢猫效应”
成年人在工作上、家庭上无法消化的情绪会自然而然的转移到弱势的孩子身上,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许多父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每天下班回家和孩子的唯一交流就是检查作业,稍不满意就大声训斥,“不好好读书你这辈子就毁了”这句话仿佛成了口头禅。尽管事后会意识到这样不好,但下一次依旧会重蹈覆辙。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卡瑟发现,人们越是看重物质,越是为了物质目标而奋斗,越容易焦虑和抑郁。美国加州凯撒医疗中心预防医学科文森特·费利蒂和罗伯特·安达共同研究出了一种叫做“不良童年经历研究”测试方法。他们对名申请医保的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时候经历的每一种创伤经历,成年后都会让人更容易变抑郁。小时候受到的创伤越大,患抑郁症、焦虑症或自杀的风险也就越大。
“都是为了你好”是大多数家长的道德绑架,他们干涉孩子们的喜好、决定以及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家长渴望孩子能突破固有的阶级,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希望家长们能尊重孩子的决定,人的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请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属于自己的那条人生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