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落差情绪失控死亡焦虑,生病后的三 [复制链接]

1#

作者是百家号体育评论员,原本幸福美满的生活,厄运却从天而降,28岁不幸患上了急性淋巴白血病。把自己的患病经历与治疗过程分享出来,使年轻人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珍爱健康。

许多病友生病之后,觉得心理落差特别大。以前的日子多丰富多彩啊,医院和家里,还得忍受病痛的折磨,无时无刻对于检查结果的焦虑,心里难免非常急躁,想要赶快把病治好,赶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特别是远途异地就医的病友,身处异乡,离家千里之外,各种不适应,各种想家,就更想快点结束治病的过程。

但这样的焦躁是不利于身体康复的。不妨把治病当成在新的城市度过的一段新生活。带着随遇而安的心态,给自己放个长假,内心平静而坚定不移,悠闲地享受一段时间。

如果把“治病”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目的,那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无比痛苦,如果出现自己不能接受的结果,情绪非常容易崩溃。

治病不代表生活的终止,而是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的开始,把注意力从治病转移到如何把生活过得更好,就能找到另一种乐趣。

有的病友在生病之后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脾气暴躁,认为自己不再对社会有用,甚至还要依赖家人的照顾,拖累家庭,对自己又自责又懊恼。这样的情绪很难控制,就会发泄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口不择言地和家人争吵,让原本就承受着不幸的家庭更加烦忧。

在治病的过程中,病人的精神稳定是一颗定心丸,让家人能心无旁骛地照顾好病人的身体,而不会因为病人的情绪波动而担忧。所以,作为病人,必须在治病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安定自己的身心。

而家人们也一样,在照顾病人的基础上,要找到自己的生活爱好或者精神寄托。精神生活一旦丰富起来,现实的困境都不是问题了。

直面死亡焦虑,这个问题是最难的部分,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面对和接受。

癌症病人忍受着身体的折磨,更难受的是:承受着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中国人一直对死亡忌讳莫深,说出口的都是吉利话,死亡焦虑都习惯留在心里。

但许多的家庭都有面临的可能性,即使回避,它也会藏在每个人的心底里,像一只潜藏的硕鼠,啃食着乐观阳光明媚,散发着恐惧害怕绝望。

在家人刻意回避这个话题,相当于是每个人都在单独承受着这种焦虑和绝望,外表上还要表现得若无其事,丝毫不在意。这样情绪的压抑长期下来,会导致内心更加阴郁消沉,而且会有不被家人理解的苦闷。

可以试着,与家人坦诚你的恐惧,把内心的焦虑与他们分享,谈谈你对死亡的理解,说说你对生活的期待,鼓励他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大家一起来承担这份沉重的命运,命运就变得没那么难抗。

但这需要病人本身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所以修炼自己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